第二天,初十一,今天是個大日子。
明帝李世民親耕籍田,重農勸稼。
所謂“籍田”,是古代帝王在春耕前象征性耕種的一塊田地,以示對農業的重視,並祈願豐收。
儀式通常包括:
祭祀神農:以太牢牛、羊、豬三牲俱全)之禮祭祀中華農耕文明的始祖神農氏。
帝王親耕:皇帝親自手持耒耜或扶犁,在田地上推行三次,稱為“三推”。
禮成勸農:隨後由司農官員率眾完成耕種,並頒布詔令,宣告春耕開始,勉勵天下百姓專心農事。
這樣的事其實在貞觀元年二月六日進行過一次春耕日。
但那一次的春耕勸農隨後也引發了帝京‘王守義’事件,河東地區被清算。
隨後的貞觀二年因為諸多事由,沒有再進行親耕籍田,今年再啟。
不過看起來今年是個歡慶的年份,前幾日來自邊境的大勝消息,實實在在讓大唐的威名傳揚四海。
如今大唐,曆經兩年大治,已經有了初步的“四夷自服”局麵形成。
所以凡是大唐朝廷的重大事項,每一個活動,都有著內含的意義。
這一次的春耕也不例外。
朝廷邀請了在京的各方國使,還有大唐各地的代表,一同參加春耕。
不止如此,此番春耕還是一項農業技術展示的平台。
由大唐皇家農學院、科學院和北陽特區聯合推出了各種新式農業用具,目的是展示大唐農業科技的進步,但側麵也借此展示了大唐的實力。
畢竟人以糧為天,雖然沒有直接展示大唐糧食收成,但從這些器物中可以預測,未來的大唐糧食產量情況,這就是國力展示的一種。
也更是對最廣大農民信心的提振。
要知道,貞觀開年以來,旱災,水災,蝗災,震災,霜災,各種災害層出不窮,但在大唐朝廷的實力出手下,賑災平難,因各種災害導致的糧食減產程度也被大大降低,百姓們雖然不能說豐衣足食,但至少大部分人餓不死。
而餓不死,在任何時代,都是一件極難做成的事情。
所以,大唐才能提前一年展開對東突厥的滅國之戰。
接下來,大唐的國力也將進入正式的快速上升階段。
因為,基礎已經初步搭建,時代和天氣也將眷顧大唐。
曆史上,就是從貞觀三年開始,風調雨順,全國糧食連年豐收,人口快速上升,社會安定,商旅野次,無複盜賊,囹圄常空,外戶不閉。
所以今年的春耕日有重大曆史意義。
事實也是如此,參與這屆春耕日的人極多,也必將是曆史上最隆重的一屆春耕日。
大唐攜著大勝之威,威服四海。
夜裡,百叟宴,天街之中,燈火通明,大唐皇帝李世民與民同樂。
與兩年前的那夜不同,今年的夜宴上,沒有再出現類似王守義這樣的人,這也是世家大族最怕的一件事,幸好沒有發生。
但,要說真沒什麼事,也不對,一項司法事件出現大眾眼前。
很明顯,此刻能出現的事情,都是早已準備好,有著其特定的目的和意義。
法院院長戴胄公開提起一個案例,一名叫劉恭的囚犯因為脖子上有“勝”字的紋理,自稱“當勝天下”。
於是被逮捕入獄,如今對他的判決,法院、檢察院等多方不能達成合議,想要請明帝聖裁。
李世民聽後朗然一笑道:“如果上天要使他興起幫助大唐複興崛起,朕反倒是歡迎,因為大唐以人為本,若有人能力超過朕,那麼內閣政事堂朕會為他留下宰相的座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