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調控陽謀_我在大唐行醫的那些年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62章 調控陽謀(1 / 2)

所謂基層百姓管理組織自治製度,就是建立以村為單位的基層自治。

在古代,本來就是皇權不下縣,朝廷對於縣城之外的廣闊鄉村,基本采取的是放任自流態度,大多數時候是當地的宗族士紳用鄉規民約處理日常事務。

隻要能按時完成國家交予的賦稅徭役等任務,不發生惡劣案件,地方官員極少下基層。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無論是哪個朝代,國家的正式官員數量非常有限,就算史書上記載以“冗員”著稱的宋朝,其官員總數才不過數萬。

其中不少還是沒有實權的恩蔭和虛官,真要是具體到某個縣上,正式編製少的可憐,不超一手之數。

加之通訊不暢,很多時候朝廷的政策根本下達不到基層。

麵對天災時,朝廷撥付的錢糧經過層層盤剝,到百姓手中更是少的可憐。

如今大唐立國不過九年,百姓官員也算純良,社會整體比較安和,統治成本和難度也不算太大。

但要具體說對基層有多大的掌控,也隻能說是皮毛。

而基層百姓管理組織自治製度就能較好解決這一陣痛問題。

它可以將以往宗族士紳管理權進行限製和正規化。

其宗族士紳原本的管理權改變不大,但是有了國家層麵的限製韁繩,可以有效抑製基層管理中權力的濫用,也是對重建基層自治有效的推動。

要知秦漢時代,基層社會管理也很嚴格細密,比如秦朝的“裡”組織。

有裡正、裡老、田典、街卒等職務,其職務的任命,需要鄉官夫報給縣裡,然後縣丞審核,再有縣尉進行正式任命。

到了漢朝,基層自治為“亭”,包括亭長、校長、求盜、發弩等,這些也都是官府派任的。

這些組織對於基層的信息掌控達到了驚人程度,失誤率極低,但也導致成本極高,危險度極高。

基層自治人員犯了小失誤就是大罪,動則砍頭,這就是為什麼陳勝吳廣要起義,劉邦要起義。

對於基層管理者的太過於苛刻,導致最後引發大的反彈。

漢朝滅亡後,兩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太平日子不多,基層管理自治自然鬆弛,一直沒有恢複到秦漢那種細致程度。

而後隋朝建立,隋文帝以大智慧,用大毅力重建基層自治,其中最明顯的一個政策就是“大索貌閱和輸籍定詳”。

隋朝建立之初,農民隱漏戶口、詐老詐小的現象極為嚴重,直接影響就是國家財政收入銳減和對勞動力控製急劇下降。

於是在隋開皇五年,正式實行“大索貌閱”,責令州縣地方官吏檢查隱漏戶口,當麵與戶籍簿核實。

並規定,如戶口不實,裡正、黨正流配遠方,獎勵百姓互相檢舉。

而經過這次檢括,戶籍簿上新增四十萬人查實為壯丁,一百六十萬人新編入戶籍。

而“輸籍定樣”又叫“輸籍法”,是隋朝製定各戶等級和納稅標準的辦法。

開皇五年,隋文帝采納高熲建議,規定每年正月五日,縣令巡查,令百姓五黨或三黨為一團,根據標準定戶等高低,重新規定應納稅額,以防止人民逃稅和抑製豪地主占有勞動人口,造成稅負不合理現象。

通過推行“輸籍法”,使大量的不承擔國家賦役的隱匿人口,從豪強家中分離出來,成為編戶,增加了勞役和稅收。

但可惜的是隋末大亂,這一製度再度廢弛,唐朝建立以後,李淵雖然能力也很強,但是性格上偏軟,沒有嚴肅法令,沒有像隋文帝一般進行大索貌閱和輸籍定詳。

因而百姓逃逸,漏登戶籍者極多,加之武德年間天下困苦,戰爭連綿,更沒功夫去做這耗費錢財的事情。

而曆史上,整個唐朝時期也是奇怪,就連李世民也未曾進行嚴格的大索貌閱和輸籍定詳。

唯一做出點成績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曾讓宇文榮進行括戶行動,但力度遠遜於隋朝。

但即便如此,天寶年間人口也是大唐最高峰,八百九十萬戶。

但實際上,還是有約四分之一人口被隱匿。

這表明,哪怕是大唐最強盛的時期,也不能對地方州縣進行強有力控製,何況現在呢?

如今大唐在冊人口不過二百餘萬戶,人口不到千萬,與隋朝相比少了三千多萬人,這是很不正常的。

就算是戰爭,也不會損失如此多人口,所以一定是有大量人口還在隱匿。

而如今,李長河和李世民就是要沿襲隋法,並將其進一步製度化,目的是以後日子中將隱匿的人口再次登記造冊。

因為廣大百姓人民才是江山,才是未來,才是一切生產力的根源。

立足於百姓,何事不成?

所以基層百姓管理組織自治製度必定施行,而在糧食方麵的統購統銷,具體表現形式就是集體合作社。

發動廣大百姓自願聯合起來進行合作生產、合作經營。

這樣的話土地會從分散到集合,然後用最優種植技術,可以提升產量,且為將來的那個計劃奠定基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最新小说: 開局掠奪機緣,我成了天命大反派 邪神大佬帶我闖諸天 重生從楊超月帶我進廠開始 純陰總裁被逼雙修鎮寒毒 夜近前偷占她香 朱門春閨 婚短情長 一條名叫王美菊的狗竟然會修仙 死遁後男主黑化成反派了 權力之巔:從中央選調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