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要想結束這場討論,所有人的投票必須統一,不然就要繼續討論下去。”
十二名學生互視一眼,而後一人站起身來。
李長河認識他,大唐皇家政法學院的一名學生,孔家遠房,孔誌和。
如今年紀二十五,為人比較古板。
孔誌和道:“根據兩名人證,還有特有的物證刀具,這還不足百分百確定嗎?”
李長河隨即反駁:“這天下就沒有百分百一定確定的事情。”
“而且目前僅憑這兩人的證詞不足以下定結論。”
“因為一旦這兩人的證詞有錯誤,那對於李衝玄來說,便是滅頂之災。”
李長河音未落,參與討論的十二名學生心中的不滿。
孔誌和直接道:“院長,你這樣說,就太過於吹毛求疵,古往今來,哪一次判案不是如此判決?”
“還不是照樣將罪犯繩之以法?”
“是啊,先生是不是太過於...”
“如今證據清晰,是太斤斤計較了。”
“先生也有錯的時候啊...”
周圍師生也小聲討論,但李長河不為所動。
反而心中升起一股怒意。
起身大聲道:“諸位,我們現在站在帝國最高學府的土地上,你們這些年輕人將來可都是帝國肱骨,未來的一切由你們創造。”
“聖人將年號定為貞觀,那是中正不二的意思,守護公平正義。”
“我們討論這場謀殺案,不止是一場討論,而是為了你我的公平,為了帝國的未來,為了聖人治理天下的目標。”
“我們是討論一個人的生死,而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事情。”
“一個人的生命隻有一次,難道不該吹毛求疵?難道不該斤斤計較?”
“往大了說,這件事關係到大唐法律是否公正,難道不該認真求索?”
“他日若同樣事情落在你們身上,你們又該何如?”
“今朝你我若冷眼旁觀,他日禍臨己身,則無人為你我搖旗呐喊!”
“在生死問題上,若是帶有偏見,哪怕是萬分之一,那麼對於當事人來說,便是百分百災難。”
李長河說出的話非常激動,但心意純。
他的觀點瞬間打動了在場許多人。
不少人原先眼中的輕視慢慢變成了一絲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