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朝,書籍中還是很多是竹簡,書籍數量有限,且內容上晦澀難懂,需要有教師進行解釋,所以這一時期百姓獲得知識的渠道依舊有限。
而這群世家家族底蘊身後,家中藏書眾多,對於子弟的教育不遺餘力,這就在天然上領先普通百姓一大截。
還有,他們利用家族在當地的影響力,很多私塾教育組織皆是他們開辦。
這樣,當地的教育資源就被他們牢牢掌控。
他們不想給朝廷供給人才,就能夠不給朝廷供給人才。
而李長河戳洞的方式很簡單,那就是將承載知識的載體紙張價格,進行史無前例的打壓。
除了用最簡單的竹子等隨處可見的植物造紙,李長河還讓工學院聯合宮造處很快打造了水力壓機等物件,可以快速攪碎植物纖維。
在新式造紙條件下,海量紙張開始湧入市場。
於是才有了長安三大報紙走進千家萬戶。
隨後是更新印刷方式,用標準製式雕版和活字印刷對各類知識進行拓印。
在大唐書局的總領導下,物美價廉的書籍開始由長安擴散。
為了又好又快傳播知識,李長河特地編撰了一本書。
《大唐通識》。
此書不厚,教習的是如何認識學習漢字。
李長河在守溫的三十六字母基礎上,結合現代漢字拚音,打造出了大唐版漢字注音符號係統。)ㄈf)等24個聲母。
1i)xu)ㄩu)ㄦer)等38個韻母。
還有介母和其他輔助音節等。
有了這些簡單明了的解釋,便可以開始識字。
教習頁之後,便是日常生活中和書籍中常用字的標音,如今四千三百六十二個。
當然,因為古代文人都喜歡用很多生辟字,以後的出版中會繼續增加。
而以此機會,李長河和李世民同步準備著大唐普通話建設。
將確定好各個字的準確讀音,而後通行整個國家,同音同字,讓曆史展開新的一頁。
最重要一點,這本《大唐通識》價格極低,低到難以想象,五文錢,隻需要五文錢。
這價格,毫無疑問,隻要在大唐,都能買的起。
當然了,書籍質量差了些。
不過不是不能更好,甚至價格還可以再低一些。
但,怕就怕再好一些,價格再低一些,底層老百姓會用這書乾彆的事。
比如:糊牆。
古往今來,這樣的事還不少,朝廷政策雖好,到了下麵就容易變味。
合適的價格,也是保證事情進行下去的必要條件。
而隨著知識壟斷的打破,貴族自以為的孤傲將會被打破,可以預見,將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才自底層寒門而出。
這就是陽謀。
喜歡我在大唐行醫的那些年請大家收藏:()我在大唐行醫的那些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