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自從貨幣改革開始,新幣建設就大踏步往前行。
到了如今,紙幣已經製造完畢。
嶄新的紙幣已經在大唐長安錢行碼放整齊,隻等一個機會便可以投放。
現在的李長河婚禮便是試驗的好機會。
由李長河牽線,將這一批試驗紙幣免費送出試水。
而為了給紙幣背書,李長河已讓自己旗下的產業收納這種紙幣,尤其是醫館。
隻要拿著這種紙幣前來就醫的,擁有優先治療權。
當然,這個舉措隻是臨時的,是為了宣發紙幣。
給紙幣更多的使用場景,給百姓們貫徹使用紙幣的習慣。
另一方麵,作為大唐中央銀行的大唐錢行也開始行動。
第一項舉措,將在大唐境內所有州境內設立一家分行,總計三百五十六家。
這些分行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行商的人提供方便。
要知道,大唐本就不禁商,如今更是大力支持,這就導致商業活動逐漸興盛起來。
而商業的火熱,會讓作為金屬貨幣的開元通寶逐漸緊俏起來。
這就涉及到了經濟學理論,商業的發達必定會導致作為一般等價物的金屬貨幣需求增加。
但是大唐目前的貨幣製造能力有限,從武德年間發行開元通寶到現在,貨幣的製造依舊困難,成本與收益不成正比。
而且市場上沒有官方調控,導致了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到今年,大唐立國十年,此番現象已經有了愈演愈烈之景,尤其是長安與洛陽一帶。
世家大族囤積海量貨幣,沒有讓貨幣流通起來,使得貨幣的緊缺性尤其大。
要是繼續這樣下去,市場上的貨幣增量低於消耗量,對於國家發展有很大威脅。
當然,古人也並不知道現代的經濟學原理,但是他們不傻,簡單的經濟現象還是看得到的。
有了遍布全國的錢行後,商人就方便許多。
以往商人行商要攜帶海量金屬貨幣,加之大唐境內響馬之患,路政不佳,損失很大。
所以那種跨州連郡的大商行很少,大多都是地區性小貿易組織。
當然也有金餅這種大額貨幣貿易交易金屬。
但隨著幾次突厥的南下,大量黃金被突厥掠走,大唐境內的黃金非常缺少。
還有另外一方麵,黃金不僅僅是作為大額交易貨幣,其他方麵,中華自古以來對黃金有很大需求,比如祭祀,比如飾品等。
這就是為什麼當李長河拋出山東有金,其利億萬的時候,朝廷中的反對壓力很小。
那是因為朝廷確實很缺錢,尤其是黃金。
而如今不一樣了,大唐錢行有國家背書,其紙幣發行有李長河和李世民精準控製,這樣就不會造成紙幣的濫發和快速貶值。
大大便宜了行商交易,商人們不必再攜帶成百上千的金屬貨幣,而是拿著一小疊紙幣就可。
這些紙幣可以直接在所需處兌換金屬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