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李長河製定好《大唐正音標準規範》,到了七月一日,經過政事堂審議,大唐皇帝李世民簽字,正式發布了一項重要規定。
《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
其正式確定普通話為大唐帝國標準溝通語言。
同時,為了推廣普通話,正式成立了‘普通話全國工作委員會’,簡稱:普工委。
整個正音計劃由上及下,在大唐全國範圍內逐步開展。
為了快速普及,還特意舉行了各種各樣的學習推廣活動。
首先是普工委,他們確定,將每年七月中旬定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旬簡稱推普旬)。
推普旬旨在通過集中宣傳,動員各方麵力量來推動語言文字工作的發展。
每年推普旬的主題都會有所不同,但都圍繞推廣普通話、促進語言文字規範化等核心目標展開。
隨後總領全國教育工作的教育署也跟進,要求從貞觀二年春季開學開始,除了少數民族地區不強製外,全國所有學校教育機構一律開始教學普通話。
相關教育教材將在貞觀元年底送達全國各地。
而後是大唐中央朝廷。
製定了在大型會議和活動中,必須講普通話。
至貞觀二年七月一日,用一年的時間,要基本做到會說普通話,敢說普通話,勇說普通話。
並製定相應考核製度,若未完成指標,將會降低其考評,影響未來升遷。
地方官員方麵,將講普通話納入政績考核,加大對其治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力度。
“聚焦重點、全麵普及、鞏固提高”,要求分類指導,精準施策。
文學藝術層麵,要求更高,要求半年時間內,所有的相關創作,尤其是公共演出,必須開始以普通話作為標準。
相關考核會由普工委派出調查檢測員,以了解普通話的普及現狀和問題,並製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加以改進。
還有各項激勵措施,比如民間,有哪些商社會說普通話的人多,將會相應減免其稅收。
......
當然,配合著普通話工作,還有就是掃盲運動。
掃盲運動和推廣普通話運動同步展開。
也統稱為:掃盲推普運動。
沒有多久,各地掃盲推普班遍布農村,部隊和城市中。
為了推廣此項活動,中央還特意劃撥了專項資金,當然不是發錢。
而是管飯。
沒錯,就是如此樸實。
隻要參加晚上一小時的掃盲推普活動,便可以領取相應的糧食補助。
這政策是李世民想出來的,他很清楚,想要進行掃盲推普,需要給廣大百姓一些吸引力,如今對廣大人民來講,能吃飯,就是最大的吸引力。
還彆說,效果立竿見影,廣大人民的學習熱情被充分點燃,紛紛投入到文化學習中。
當然重中之重的掃盲推普是在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