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慕容賀蘭出發兩天後,不甘心的慕容順在繁雜的兩國公文中找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他立刻在第三天國政會議上說了出來。
那就是除了慕容賀蘭帶走的吐穀渾照會國書外,大唐遞交而來的國書竟然沒帶走。
慕容順發現,現在的大唐特彆注重兩國外交規矩流程,也就是合理性,所以他們吐穀渾需要在大唐遞交的照函上簽字印章,這就表示他們吐穀渾收到了大唐的國書消息。
若是要與大唐交談,還需要拿著簽好的照函返回大唐進行一套流程閉環。
這是為了國家間外交的謹慎性和法理性。
尤其是下位國要注意,因為很大可能性上有可能,上位國會利用一些外交漏洞發難下位國。
一旦慕容賀蘭在大唐外交不順,那麼大唐有可能利用這個漏洞對吐穀渾進行大義壓製,那麼吐穀渾就會陷入弱勢地位,很多事情上就難以展開拳腳。
而這一點,偏安一隅的吐穀渾沒有認識到,甚至他們覺得這不重要,無所謂。
可對於慕容順此刻很重要,他舌戰群臣,背水一戰,讓吐穀渾高層認識到,此次兩個邦交,需要流程法理嚴絲合縫。
事並不大,但意義重大,最終吐穀渾高層決定立馬完善外交流程,並立馬將照函送至使團。
那誰去送呢?
慕容順又開始了自己的操作,簡明扼要,說明此次兩個交流的重要性,需要一個壓陣的人,而他這位無錢無勢的閒散王爺是最好的選擇,而且他的優勢又很大,他認識李世民,對大唐朝廷很熟悉。
當然,太子慕容融還是一如既往的反對。
但慕容順這一次準備充分,他用儘全力,讓他自己成為這一次使團的參議使,姿態很低,權力很低,可做吉祥物,且願意讓慕容伏允寫下聖旨確定。
最終,慕容順成功了。
他下午便立刻帶著監督他的三個人出發。
離開國都,慕容順意氣風發,他隻感覺終於逃離牢籠,天高任鳥飛。
一個下午他速度很慢,而後晚上跟三人開會,認為慕容賀蘭使團離開兩天,追上他們需要走小路,三人也覺得有道理。
然後幾天後,他們依舊沒有遇到慕容賀蘭的使團。
因為慕容順早就知道,以他們的腳力,慕容賀蘭追上他們,需要至少兩天。
於是慕容順又說,他們不能一直等,畢竟照函不容有失,還不如直接去大唐更加安全。
飛奔到大唐,等了一天,慕容順又說,在使團主力到達前,若是他們能夠提前鋪好路,那麼對於吐穀渾更好。
於是他們一路到了長安。
然後慕容順比慕容賀蘭提前二十天見到了李世民,要求進行政治庇護。
而那三個人則是被秘密軟禁起來,直到今日慕容賀蘭負荊請罪。
喜歡我在大唐行醫的那些年請大家收藏:()我在大唐行醫的那些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