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報紙:《長安日報》、《皇家時政刊》、《儒聖報》,隻有一個版麵,隻有一篇檄文,力度前所未有,措辭前所未有。
大唐皇帝詔曰:
自古以來,邦國有疆,信義而立,以和為貴。
突厥之族,生於北鄙,性嗜侵略,心耽貪婪。
往昔渭水之盟,唐以誠信為本,懷柔遠人,許以財帛,賜之豐厚。金銀財寶,不計其數;糧草物資,源源不絕。
望其能永修之好。是謂待之以禮,撫之以仁。
然,彼突厥者,得寸進尺,貪心不足。
受唐之恩,不思圖報,背信棄義,犯我邊境。劫掠焚殺,無惡不作;焚我村鎮,戮我百姓。
涼州一役,尤為慘酷。
五萬鐵騎,如狼似虎,突襲涼州。所過之處,哀鴻遍野,死傷無數,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父母妻子,生離死彆;田園廬舍,化為焦土。此等暴行,天人共憤,神鬼同怒。
突厥之罪,罄竹難書。行徑凶殘,令人發指。
忘恩負義,罔顧盟約,視信義如草芥。這般作為,豈乃人之所為?
欲度遣使,曉以利害,勸誡知返,以安和平。
不曾聞訊:
突厥賊子,變本加厲,殺使威懾,肆虐邊境。
而今百姓,飽受突厥之苦,無不切齒拊心,思得以報。
突厥如此怙惡不悛,執迷不悟,大唐上下,一退再退,退無可退。
是可忍,孰不可忍。
世民問天,天命歸唐。
奉天承運,順應民心,興師北伐,吊民伐罪,除暴安良。
在此,朕曉諭天下,布告四方:
此次出兵,乃正義之師,旨在掃平突厥之患。
......
非戰之罪,然突厥自取滅亡。
攻滅非吾意,但願海波平。
此戰,安定大唐之北疆,使百姓安居樂業,再無戰禍之苦。
大唐貞觀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六時刊印。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檄文,如閃電劃破長空,瞬間點燃了長安城的每一寸土地。
當晨曦的第一縷陽光灑在朱雀大街上,當晨鐘的聲音開啟新的一天,當百姓們紛紛湧出家門,他們突然看到在每個坊市的公告欄上貼上了一張報紙公告。
當人們彙聚而去,然後有認識字的人一字一句念了出來。
而後石破天驚,人群沸騰,喧聲鼎沸。
城南的一名老者顫巍巍地舉起手中的拐杖,聲音微微顫抖:“突厥竟敢如此欺辱我大唐子民,此仇不共戴天!”
他的話音剛落,人群瞬間爆發出震耳欲聾的呐喊:“滅突厥!保家鄉!”的呼聲此起彼伏。
市井之中,知道消息的商鋪不自覺的紛紛罷市。
老板們丟下算盤,夥計們停止手中的活計,大家夥兒圍坐在一起,熱議此事。
茶肆酒樓裡,茶盞被重重放下,酒杯被高高舉起:“可恨突厥,願我大唐早日得勝!”人們的臉上寫滿激憤與期待,每一雙眼睛都閃爍著對突厥的仇恨和對大唐必勝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