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貞觀十年五月七日,大唐國慶後沒多久。
安穩數年的邊疆烽煙再起。
這一次是來自青海高原上的吐穀渾和西域的高昌。
貞觀開朝十年,與吐穀渾的關係還算不錯。
與大唐簽訂的互惠條約為吐穀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水泥道路貫通東西,商隊絡繹不絕,國力一度蒸蒸日上。
然而,隨著大唐傾力打造河西走廊主線,昔日繞道吐穀渾的商隊已十不存二。
利益的流失在部族內部天柱王主戰勢力的鼓噪下,這位年老的可汗產生了一種危險的錯覺,吐穀渾的鐵騎已是霸主,足以與大唐掰一掰手腕。
十年時間讓他們有點看不清形式。
他並未選擇派遣使節交涉,而是采取了挑釁方式:縱兵侵擾大唐邊境重鎮蘭州、廓州,劫掠商隊,試探著大唐帝國的底線。
大唐的反應迅速而克製,首先派遣使者趙德楷前往責問。
然而,伏允竟扣押了使臣。
消息由軍情署傳回長安,瞬間點燃了朝野的怒火。成為激化兩國矛盾的重要導火索。
更嚴重的是,吐穀渾還全麵進占了戰略要地河湟穀地,兵鋒直指大唐西線的生命線。而河西走廊是連接長安與西域的絲綢之路主乾道,事關大唐核心利益。
“河西若失,則西域隔絕,國家右臂頓折。”政事堂會議上,李世民說出了這句話。
後麵跟了句:“吐穀渾,非滅不可!”
於是65歲的軍神李靖出山,副司令:李大亮。
麾下更有蘇定方、趙孤星等新一代驍將,龍騎五傑中的兩位齊出,足見朝廷決心。
戰事於七月初三正式爆發。
唐軍兵貴神速,李靖摒棄了傳統的步步為營,采取了分進合擊、遠程奔襲的驚人戰術,大膽穿越荒無人煙的險峻地帶,直插吐穀渾腹地。
與此同時,大唐長達十年的滲透策略開始顯現威力:吐穀渾名王慕容順與重臣慕容賀蘭臨陣倒戈,使得伏允眾叛親離。
戰爭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
唐軍鐵騎在高原上縱橫馳騁,連戰連捷。
至十月,窮途末路的伏允在逃亡途中被慕容賀蘭設計,死於部下之手。
慕容順隨即斬殺反唐核心人物天柱王,率殘部向李靖請降。
這個時候,吐穀渾高層已經被三萬大軍圍困。
捷報傳至長安,李世民迅速做出決斷:廢除吐穀渾汗國,其故地設立青海西平自治區,實行直接統治。
封慕容順為西平公,虛尊其位,而實權牢牢掌握在被任命為首任政令官的慕容賀蘭手中。
慕容順雖心有不甘,但在大軍環伺與內部製衡下,隻得接受現實。
於是雄踞青海百年的吐穀渾汗國,就此納入大唐版圖。
就在唐軍與吐穀渾激戰正酣時,遠在西域的高昌王同意利令智昏。
從貞觀九年十月開始,國王麹文泰眼見大唐新開辟的“大磧路”商道繁榮,導致經高昌的傳統商路利益大減,利令智昏,聯合西突厥,開始大規模劫掠、阻斷大唐通往西域的商隊。
至貞觀十年七月,絲路商旅同比銳減六成,已經到了不得不處理的地步。
此時高昌的算盤,是賭定大唐正在與吐穀渾苦戰,而自己遠在西域,大唐肯定無力再勞師遠征數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