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城往東,過了伍辛河羊頭山,出了濟寧道。
有一處地界,喚作陽山縣,已是屬於琅琊道。
陽山縣是個好地方,四麵環山儘是窮山惡水,獨在這群山環繞中,有這麼一縣之域的平地。
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就有老百姓在此處建起城鎮,男耕女織,安寧平和。
是以陽山縣誌裡開頭第一頁上便自誇,說此處風光獨好,在亂世中也有一番清靜。
陽山縣最西麵的山沒有名字,隻是本地人叫多了,便叫西山。
這一日晴光大好,李老漢趕著五隻羊,去往西山上放羊。
他是個老實巴交的人,種了一輩子莊稼,到老了,實在種不動糧食,便將地劃給兒子一大半。
自己留的那一小半改種些青菜,閒空裡喂雞放羊,補貼家用。
就這等操勞,也難免讓兒媳婦在背後說一句偷懶,想掙巧錢兒。
李老漢隻能在心裡叫委屈,掙巧錢兒也得掙來才行啊。
雞蛋還熱乎著呢,就都讓兒媳婦從雞窩掏走,說給孫子吃,長身體。
羊放了一年眼看能賣錢了,兒媳婦開口說,過年誰家不殺豬宰羊,便拉走宰一頭。
李老漢忙活一年,就掙個吃,穿都攢不下,想買件新衣裳都得找兒子伸手。
那兒子也是個爭氣的,他爹沒衣裳穿了,也不說給錢買,當場把自己的短褂脫下來,光著膀子回家了。
都等不了過夜,當天晚上李老漢就得把褂子給兒子送回去,總不能讓兒子明天光著膀子出門不是?
李老漢走在山路上,盯著肚子鼓脹的母羊,盼著下個小羊羔,到時候勻出去,好歹換個新衣裳穿。
五隻羊咩咩叫著,李老漢一步一步趕在羊後麵,撚了根甜葉子的草,在嘴裡含著咂麼滋味兒。
到了半山腰,有塊小平地,長滿了草,領頭的公羊興奮地叫了一聲,便上前啃食。
眼看羊得在這兒且吃一會兒,李老漢便找了塊石頭坐下,歇歇腳。
他看著山間的雲霧,心中琢磨著回去得在羊圈裡多鋪些乾草。
不然母羊要是夜裡生了,羊羔就在躺在地上,容易受冷。
他望著山外,便愣了神。
不知怎麼的,他突然眼前一花,像是有什麼東西從自己眼前過去了。
李老漢左右四下裡看看,揉了揉眼,沒看見什麼東西啊。
他乾脆站起身來,轉了一圈,環視四周。
確實什麼東西也沒有。
哎呀,老眼昏花嘍,人上了年紀就是不行。
他這邊還想繼續坐下,突然又站了起來……
不對,好像少了隻羊?
李老漢轉過身來,仔細數了一遍,四隻。
哎!那隻肚子裡帶羔的母羊呢!?
這山上石頭多草也深,羊吃著啃著走遠了也說不定,李老漢倒也沒多慌張。
他先過去牽住公羊,給它套上繩子。
這公羊是頭羊,其他羊都會跟著它走,這樣找那母羊的時候,不至於再弄丟剩下的羊。
李老漢找了塊高一些的石頭站在上麵,山腰往下,來時的路上,沒看見有羊的蹤跡。
他轉過頭來,又看看通往後山的小路……
那母羊,去後山了?
李老漢放了這麼多年羊,也不是沒放丟過,基本上都找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