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仆歸天
孫權求計於呂蒙,蒙料關羽兵少,必不從大路而逃,麥城正北有險峻小路,必從此路而去。令朱然引精兵五千,伏於麥城之北二十裡;羽軍至,隻可隨後掩殺。羽軍定無戰心,必奔臨沮。令潘璋引精兵五百,伏於臨沮山僻小路,關羽可擒矣。今遣將士各門攻打,隻空北門,待羽出走。
權聞計,令呂範再卜之(傳言:成吉思汗初期每逢大事必聽巫師之言,後因巫師囂張跋扈犯了眾怒,成吉思汗方放棄巫師,憑眾人謀略,個人膽識成就天下大業!占卜、風水,僅供參考耳,不可過於依賴,否則易被人治!)。卦成,主敵人投西北而走,今夜亥時必然就擒。
權大喜,遂令朱然、潘璋領兩枝精兵,各依軍令埋伏去訖。
關公在麥城,計點馬步軍兵,止剩三百餘人;糧草又儘。是夜,城外吳兵招喚各軍姓名,越城而去者甚多,救兵又不見到。
關公心中無計,謂王甫言:羽悔昔日不用甫言!今日危急,將複何如?
甫哭告:今日之事,雖子牙複生(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係、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說,沒有太公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說。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穀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太公的文韜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鑒。),亦無計可施也。(足見此時,何等無助!)
趙累言:上庸救兵不至,何不棄此孤城,奔入西川,再整兵來,以圖恢複?
公言:羽亦欲如此。遂上城觀之,見北門外敵軍不多,因問本城居民:此去往北,地勢若何?答:此去皆是山僻小路,可通西川。
公言:今夜可走此路。王甫諫言: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
公言:雖有埋伏,羽何懼哉!(前言之悔,真耶?)即下令馬步官軍:嚴整裝束,準備出城。
甫哭言:羽於路,小心保重!甫與部卒百餘人,死據此城;城雖破,身不降也!專望羽速來救援!(真忠臣也!)
公亦與泣彆,遂留周倉與王甫同守麥城,關公自與關平、趙累引殘卒二百餘人(“關公在麥城,計點馬步軍兵,止剩三百餘人”、“是夜,城外吳兵招喚各軍姓名,越城而去者甚多。”、“甫與部卒百餘人”,“越城而去者”到底幾人?),突出北門。
關公行至初更以後,約走二十餘裡,朱然一彪軍到,公拍馬輪刀來戰,朱然便走,公乘
勢追殺。
一棒鼓響,四下伏兵皆起,公不敢戰,望臨沮小路而走,朱然率兵掩殺。
關公所隨之兵,漸漸稀少,走不得四五裡,潘璋驟馬舞刀殺來。
公輪刀相迎,隻三合,潘璋敗走,公不敢戀戰,急望山路而走。
背後關平趕來,報說趙累已死於亂軍中,關公不勝悲惶,遂令關平斷後,公自在前開路,
隨行止剩得十餘人。
行至決石,兩下是山,山邊皆蘆葦敗草,樹木叢雜,時已五更將儘,兩下伏兵儘出,長
鉤套索,一齊並舉,先把關公坐下馬絆倒。
關公翻身落馬(將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被潘璋部將馬忠所獲,關平知父
被擒,火速來救;背後潘璋、朱然率兵齊至,把關平四下圍住。
平孤身獨戰,力儘亦被執,至天明,孫權聞關公父子已被擒獲,大喜,聚眾將於帳中。
少時,馬忠簇擁關公至前,權欲勸降關羽,關公厲聲大罵隻求速死!
權回顧眾官問:今欲以禮相待,勸使歸降,何如?
主簿左鹹言:不可。昔曹操得羽時,封侯賜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如此恩禮,畢竟留之不住,聽羽斬關殺將而去,致使今日反為所逼,幾欲遷都以避羽鋒。今權既已擒之,若不即除,恐貽後患。(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
孫權沉吟半晌,遂命推出,關公父子皆遇害,時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也。
關公亡年五十八歲。
關公既歿,坐下赤兔馬被馬忠所獲,獻與孫權。
權即賜馬忠騎坐(賞功罰過,須及時!),赤兔馬數日不食草料而死(呂布死時,為何不死?公元190年,呂布自董卓處獲賜赤兔,時年赤兔約兩歲,即可以確定,赤兔馬大約出生於公元188年。關羽死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219188=31,一匹馬的壽命大概也就30來年,尤其是這種四處征戰沙場的戰馬,壽命更短,關羽死時,赤兔馬年老體衰,壽終也!)。
王甫在麥城中,骨顫肉驚,乃問周倉:昨夜夢見羽渾身血汙,立於前;急問之,忽然驚覺。不知主何吉凶?
吳兵在城下,將關公父子首級招安,王甫、周倉大驚,急登城視之,果關公父子首級也。
王甫大叫一聲,墮城而死,周倉自刎而亡(言必信,行必果!)。
麥城亦屬東吳。
二、神魂不安
關公一魂不散,直至荊門州當陽縣玉泉山。
原汜水關鎮國寺中長老普淨後因雲遊天下,來到玉泉山結草為庵,每日坐禪參道,身邊隻有一小行者,化飯度日。
三更已後,普淨正在庵中默坐,忽聞空中有人大呼言:還羽頭來!普淨仰麵諦視,隻見空中一人,騎赤兔馬,提青龍刀,左有一白麵將軍、右有一黑臉虯髯之人相隨,一齊按落雲頭,至玉泉山頂。
普淨認得是關公,遂以手中麈尾擊其戶問:關羽安在?
關公英魂頓悟,即下馬乘風落於庵前,普淨言: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後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羽頭來,然則顏良、文醜,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
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後往往於玉泉山顯聖護民,鄉人感羽德,就於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
孫權既害了關公,遂儘收荊襄之地,賞稿三軍,設宴大會諸將慶功;置呂蒙於上位,顧謂眾將言:權今唾手而得,皆子明之功也。蒙再三遜謝。
權言:昔周郎雄略過人,破曹操於赤壁,不幸早夭,魯子敬代之。子敬初見權時,便及帝王大略,此一快也;曹操東下,諸人皆勸權降,子敬獨勸權召公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惟勸權借荊州與劉備,是子敬一短。今子明設計定謀,立取荊州,勝子敬、周郎多矣!親酌酒賜呂蒙。
呂蒙接酒欲飲,忽然擲杯於地,一手揪住孫權,厲聲大罵: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識羽否?
眾將大驚,急救時,蒙推倒孫權,坐於孫權位上,大喝言:羽自破黃巾以來,縱橫天下三十餘年,今被蒙一旦以奸計圖羽,羽生不能啖蒙之肉,死當追呂賊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