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在獄,有一獄卒,姓吳,人皆稱為“吳押獄”,此人每日以酒食供奉華佗。
佗感吳押獄之恩,乃告言:佗今將死,恨有《青囊書》未傳於世。感吳押獄厚意,無可為報;佗修一書,吳押獄可遣人送與佗家,取《青囊書》來贈吳押獄,以繼佗術(憑一“秘籍”便可繼承一門技藝,神人也!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若無人領路,終其一生,尤可在“門外”也!中國傳統技藝傳承多為口傳心授,一朝技成,夢言也!)。
吳押獄大喜言:其若得此書,棄了此役,醫治天下病人,以傳佗之德。佗即修書付吳押獄。
吳押獄直至金城,問佗之妻取了《青囊書》;回至獄中,付與華佗檢看畢,佗即將書贈與吳押獄。
吳押獄持回家中藏之,旬日之後,華佗竟死於獄中。
吳押獄買棺殯殮訖,脫了差役回家,欲取《青囊書》看習,隻見其妻正將書在那裡焚燒。
吳押獄大驚,連忙搶奪,全卷已被燒毀,隻剩得一兩葉。
吳押獄怒罵其妻,妻言:縱然學得與華佗一般神妙,隻落得死於牢中,要他何用!
吳押獄嗟歎而止。
因此《青囊書》不曾傳於世,所傳者止閹雞豬等小法,乃燒剩一兩葉中所載也(多少千年智慧,因小人而失傳!)。
四、梟雄歸天
曹操殺華佗之後,病勢愈重,又憂吳、蜀之事,正慮間,近臣忽奏東吳遣使上書。
操取書拆視之,略:臣孫權久知天命已歸操,伏望早正大位,遣將剿滅劉備,掃平兩川,權即率群下納土歸降矣。
操觀畢大笑,出示群臣言:權欲使操居爐火上耶!(一針見血,高人也!)
侍中陳群等奏言:今孫權稱臣歸命,此天人之應,操宜應天順人,早正大位。
操笑言:操事漢多年,雖有功德及民,然位至於王,名爵已極,何敢更有他望?苟天命在操,操為周文王矣(其兒為周武王也,由此誕生“兒子生老子——曹丕稱帝後拜曹操為帝!”周文王雖然沒有親自攻滅商朝,但他為兒子滅商建立周朝掃清了道路。文王以德興邦、以德治天下的豐功偉績,受到了後人的推祟。後世儒者將文王列入聖人行列,成為帝王政治風範的典型。)。
司馬懿言:操可封官賜爵於權,令權拒劉備(借力打力,高明的太極手段!)。
操從之,表封孫權為驃騎將軍、南昌侯,領荊州牧,即日遣使齎誥敕赴東吳去訖。
操病勢轉加,忽一夜夢三馬同槽而食,問賈詡:操向日曾夢三馬同槽(傳言:此夢中“三馬”乃指: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也!),疑是馬騰父子為禍;今騰已死,昨宵複夢三馬同槽。主何吉凶?
詡言:祿馬(祿馬猶祿命,古代中國相術術語。意謂人生祿食命運,隨乘天馬運行,均有定數。),吉兆也。祿馬歸於曹,操何必疑乎?
操因此不疑。
是夜,操臥寢室,至三更,覺頭目昏眩,乃起,伏幾而臥。
忽聞殿中聲如裂帛,操驚視之,忽見伏皇後、董貴人、二皇子,並伏完、董承等二十餘人,渾身血汙,立於愁雲之內,隱隱聞索命之聲。
操驚倒於地,近侍救出,遷於彆宮養病。
次夜,又聞殿外男女哭聲不絕,至曉,操召群臣入言:操在戎馬之中,三十餘年,未嘗信怪異之事。今日為何如此?(果真不信,何來此問?)
群臣奏言:當命道士設醮修禳。操歎言:聖人雲: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操天命已儘,安可救乎?遂不允設醮。
次日,覺氣衝上焦,目不見物,急召夏侯惇商議。
惇至殿門前,忽見伏皇後、董貴人、二皇子、伏完、董承等,立在陰雲之中。惇大驚昏倒,左右扶出,自此得病。
操召曹洪、陳群、賈詡、司馬懿等,同至臥榻前,囑以後事。
曹洪等頓首言:操善保玉體,不日定當霍然。
操言:操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群雄皆滅,止有江東孫權,西蜀劉備,未曾剿除。操今病危,不能再與群臣相敘,特以家事相托。操長子曹昂,劉氏所生,不幸早年歿於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操平生所愛第三子植,為人虛華少誠實,嗜酒放縱,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無謀;四子曹熊,多病難保。惟長子曹丕,篤厚恭謹,可繼操業。群臣宜輔佐之。
曹洪等涕泣領命而出。
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賜諸侍妾,且囑言:操死之後,侍妾須勤習女工,多造絲履,賣之可以得錢自給。(但凡大人物遺囑,多以國家大事、平生之誌為念。操以家事囑之,真性情也!)
又命諸妾多居於銅雀台中,每日設祭,必令女伎奏樂上食。
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塚七十二:勿令後人知操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傳言:曹操特設“摸金校尉”官職,專行盜墓之事,因此後人將操視為盜墓之祖!另有傳言:春秋戰國時期,有自稱“陰兵”者,實為早期專業盜墓之軍隊,借墓道行軍,因此“神出鬼沒”!盜墓之祖應早於曹操,但官方為盜墓特設官職者,當從操始!)。
囑畢,長歎一聲,淚如雨下,須臾,氣絕而死。
壽六十六歲,時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也。
五、嗣位風波
曹操身亡,文武百官儘皆舉哀;一麵遣人赴世子曹丕、鄢陵侯曹彰、臨淄侯曹植、蕭懷侯曹熊處報喪。
眾官用金棺銀槨將操入殮,星夜舉靈櫬赴鄴郡來,曹丕聞知父喪,放聲痛哭,率大小官員出城十裡,伏道迎櫬入城,停於偏殿。
官僚掛孝,聚哭於殿上,中庶子司馬孚挺身而出言:請世子息哀,且議大事。
孚言:操既薨,天下震動;當早立嗣王,以安眾心。何但哭泣耶?(權力真空,危若累卵!)
群臣言:世子宣嗣位,但未得天子詔命,豈可造次而行?
兵部尚書陳矯言:操薨於外,愛子私立,彼此生變,則社稷危矣。遂拔劍割下袍袖,厲聲言:即今日便請世子嗣位,眾官有異議者,以此袍為例!
百官悚懼(武力威逼,一時之勇!)。
華歆自許昌飛馬而至,須臾華歆入,眾問其來意,歆言:今魏王薨逝,天下震動,何不早請世子嗣位?
眾官言:正因不及候詔命,方議欲以王後卞氏慈旨立世子為王。歆言:歆已於漢帝處索得詔命在此。
眾皆踴躍稱賀,歆於懷中取出詔命開讀。
華歆諂事魏,故草此詔,威逼獻帝降之(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帝隻得聽從,故下詔即封曹丕為魏王、丞相、冀州牧。
丕即日登位,受大小官僚拜舞起居。
正宴會慶賀間,報鄢陵侯曹彰,自長安領十萬大軍來到(傳言:曹操死得倉促,並未留下傳位文書,但傳令曹彰領兵來見。曹彰未到,曹操已死。有人猜測,操臨終改變主意打算改立曹植,但曹丕勢力太盛,因此令曹彰領兵來見。後曹彰欲與曹植聯手爭位,曹植不肯,曹彰方才罷手。曹操之死有了曹丕謀害說;曹彰死得蹊蹺,曹丕又有了弑弟說;曹丕逼曹植作“七步詩”,世人皆知,後因曹植曾放棄爭位,所以曹植未被殺害。)。
丕大驚,遂問群臣:黃須小弟今提兵遠來,必與丕爭王位也,如之奈何?
階下一人應聲出言:其請往見鄢陵侯,以片言折之。眾皆言:非大夫莫能解此禍也。
未知此人是誰,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