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主已擇期出師,大小官僚,皆隨諸葛亮送十裡方回。
諸葛亮回至成都,怏怏不樂,顧謂眾官言:法孝直若在,必能製備東行也(傳言:劉備入川後便將諸葛亮放在一邊,倚重法正等人漸有擺脫諸葛亮之勢。)。
先主是夜心驚肉顫,寢臥不安,出帳仰觀天文,見西北一星,其大如鬥,忽然墜地。
先主大疑,連夜令人求問諸葛亮,諸葛亮回奏言:合損一上將。
先主因此按兵不動,侍臣奏言:閬中張車騎部將吳班,差人齎表至。
先主頓足言:三弟休矣!及至覽表,果報張飛凶信。
先主放聲大哭,昏絕於地,眾官救醒。
三、虎父無犬子
張苞滾鞍下馬,伏地而哭,言:範疆、張達殺了苞父,將首級投吳去了!
先主哀痛至甚,飲食不進,群臣苦諫言:備方欲為二弟報仇,何可先自摧殘龍體?
先主方才進膳,遂問張苞:苞與吳班,敢引本部軍作先鋒,為苞父報仇否?苞言:為國為父,萬死不辭!
先主正欲遣苞起兵,關興白入營伏地而哭,先主見了關興,想起關公,又放聲大哭。
眾官苦勸。
先主言:今備為天子,正欲與兩弟同享富貴,不幸俱死於非命!見此二侄,能不斷腸!言訖又哭。
侍臣奏言:備年過六旬,不宜過於哀痛。先主言:二弟俱亡,備安忍獨生!言訖,以頭頓地而哭(傳言:劉備一生靠哭得天下,年過六旬連日哭泣仍無恙,“神人”也!)。
多官商議:今備如此煩惱,將何解勸?
陳震言:成都青城山之西,有一隱者,姓李,名意。世人傳說此老已三百餘歲,能知人之生死吉凶,乃當世之神仙也。何不奏知備,召此老來,問備吉凶,勝如震等之言。(病急亂投醫!)遂入奏先主。
先主從之,即遣陳震齎詔,往青城山宣召,震星夜到了青城,令鄉人引入山穀深處。
一小童來迎言:來者莫非陳孝起乎?震大驚,言:仙童如何知震姓字!
童子言:童子師昨日有言:今日必有皇帝詔命至;使者必是陳孝起。
震言:真神仙也!遂與小童同入仙莊,拜見李意,宣天子詔命。
李意推老不行,震言:備急欲見仙翁一麵,幸勿吝鶴駕。
再三敦請,李意方行,即至禦營,入見先主。
先主見李意鶴發童顏,碧眼方瞳,身如古柏之狀,知是異人,優禮相待。
李意言:意乃荒山村叟,無學無識,辱備宣召,不知有何見諭?先主言:備與關、張二弟生死之交,三十餘年矣。今二弟被害,親統大軍報仇,未知休咎如何。久聞仙翁通曉玄機,望乞賜教。
李意言:此乃天數,非意所知也。先主再三求問,意乃索紙筆畫兵馬器械四十餘張,畫畢便一一扯碎。
又畫一大人仰臥於地上,傍邊一人掘土埋之,上寫一大“白”字,遂稽首而去。
先主不悅,謂群臣言:此狂叟也!不足為信。即以火焚之,便催軍前進(天命已定,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修心無止,勸善有餘慶)。
張苞入奏言:吳班軍馬已至,苞乞為先鋒。先主壯苞誌,即取先鋒印賜張苞。
苞方欲掛印,關興奮然出言:留下印與興!苞言:苞已奉詔矣。
興問:苞有何能,敢當此任?苞言:苞自幼習學武藝,箭無虛發。
先主言:備正要觀賢侄武藝,以定優劣。
苞令軍士於百步之外,立一麵旗,旗上畫一紅心。苞拈弓取箭,連射三箭,皆中紅心,眾皆稱善。
關興挽弓在手言:射中紅心何足為奇?
正言間,忽值頭上一行雁過,興指言:興射這飛雁第三隻。一箭射去,那隻雁應弦而落。
文武官僚,齊聲喝采。
苞大怒,飛身上馬,手挺父所使丈八點鋼矛,大叫言:興敢與苞比試武藝否?興亦上馬,綽家傳大砍刀縱馬而出言:偏苞能使矛!興豈不能使刀!
二將方欲交鋒,先主喝言:二子休得無禮!興、苞二人慌忙下馬,各棄兵器,拜伏請罪。
先主言:備自涿郡與興等之父結異姓之交,親如骨肉;今興二人亦是昆仲之分,正當同心協力,共報父仇;奈何自相爭競,失其大義!父喪未遠而猶如此,況日後乎?(此乃長輩良行!)
二人再拜伏罪,先主即命興拜苞為兄,二人就帳前折箭為誓,永相救護。
先主下詔使吳班為先鋒,令張苞、關興護駕,水陸並進,船騎雙行,浩浩蕩蕩,殺奔吳國來。
範疆、張達將張飛首級,投獻吳侯,細告前事,孫權聽罷,收了二人,乃謂百官言:今劉備即了帝位,統精兵七十餘萬,禦駕親征,其勢甚大,如之奈何?
百官儘皆失色,麵麵相覷。
諸葛瑾出言:瑾去見蜀主,以利害說之,使兩國相和,共討曹丕之罪。(疾風知勁草,板蕩顯忠臣!)
權大喜,即遣諸葛瑾為使,來說先主罷兵。
未知諸葛瑾此去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