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在人為
蜀漢建興七年夏四月,諸葛亮兵在祁山,分作三寨,專候魏兵。
司馬懿引兵到長安,張郃接見,備言前事。
懿令郃為先鋒,戴陵為副將,引十萬兵到祁山,於渭水之南下寨,郭淮、孫禮入寨參見。
懿問:淮等曾與蜀兵對陣否?二人答言:未也。
懿言:蜀兵千裡而來,利在速戰;今來此不戰,必有謀也。隴西諸路,曾有信息否(不要強求不可知,要從已知推未知。)?
淮言:已有細作探得各郡並無他事,隻有武都、陰平二處,未曾回報。
懿言:懿自差人與諸葛亮交戰,淮二人急從小路去救二郡,掩在蜀兵之後,蜀必自亂矣。
二人受計,引兵五千,從隴西小路來救武都、陰平,就襲蜀兵之後。
郭淮於路謂孫禮言:仲達比諸葛亮如何?禮言:諸葛亮勝仲達多矣。
淮言:諸葛亮雖勝,此一計足顯仲達有過人之智。蜀兵如正攻兩郡,淮等從後抄到,蜀豈不自亂乎?
哨馬來報:陰平已被王平打破了,武都已被薑維打破了,前離蜀兵不遠。
禮言:蜀兵既已打破了城池,如何陳兵於外?必有詐也,不如速退(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郭淮從之。
方傳令教軍退時,山背後閃出諸葛亮一枝軍馬來,左有關興,右有張苞。
孫、郭二人見之,大驚。
諸葛亮大笑言:司馬懿之計,安能瞞得過亮?懿每日令人在前交戰,卻教淮等襲亮軍後。武都、陰平吾已取了,淮二人不早來降,欲驅兵與亮決戰耶?
郭淮、孫禮聽畢,大慌。
王平、薑維引兵從後殺來,興、苞二將又引軍從前麵殺來,兩下夾攻,魏兵大敗,郭、孫二人棄馬爬山而走。
張苞望見,驟馬趕來,不期連人帶馬,跌入澗內(陰溝裡翻船,樂極生悲!),後軍急忙救起,頭已跌破,諸葛亮令人送回成都養病。
郭、孫二人走脫,回見司馬懿言:武都、陰平二郡已失,諸葛亮伏於要路,前後攻殺,因此大敗,棄馬步行,方得逃回。
懿言:非淮等之罪,諸葛亮智在懿先(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舉事以自為者,眾去之)。可再引兵守把雍、郿二城,切勿出戰,懿自有破敵之策。二人拜辭而去。
懿又喚張郃、戴陵分付:今諸葛亮得了武都、陰平,必然撫百姓以安民心,不在營中矣。郃二人各引一萬精兵,今夜起身,抄在蜀兵營後,一齊奮勇殺將過來,懿引軍在前布陣,隻待蜀兵勢亂,懿大驅士馬,攻殺進去:兩軍並力,可奪蜀寨也。
二人受計引兵而去。
戴陵在左,張郃在右,各取小路進發,深入蜀兵之後,三更時分,來到大路,兩軍相遇,合兵一處,從蜀兵背後殺來。
行不到三十裡,前軍不行,張、戴二人自縱馬視之,見數百輛草車橫截去路。
郃言:此必有準備,可急取路而回。才傳令退軍,伏兵四下皆出,把二人圍住。
諸葛亮在祁山上大叫言:戴陵、張郃可聽亮言:司馬懿料亮往武都、陰平撫民,不在營中,故令郃二人來劫亮寨,卻中亮之計也(心理戰乎?)。郃二人乃無名下將,亮不殺害,下馬早降!
郃大怒,指諸葛亮而罵:郃若捉住亮時,碎屍萬段!言訖,縱馬挺槍,殺上山來。
山上矢石如雨,郃不能上山,衝出重圍,無人敢當。
蜀兵困戴陵在垓心,郃殺出舊路,不見戴陵,即奮勇翻身又殺入重圍,救出戴陵而回(真猛將也!)。
諸葛亮在山上,見郃在萬軍之中,往來衝突,英勇倍加,乃謂左右言:亮方知郃勇也。若留下此人,必為蜀中之害,亮當除之。遂收軍還營。
二、計勝而兵回
司馬懿引兵布成陣勢,隻待蜀兵亂動,一齊攻之,張郃、戴陵狼狽而來,告言:諸葛亮先提防,因此大敗而歸。
懿大驚言:諸葛亮真神人也!不如且退。即傳令教大軍儘回本寨,堅守不出。
諸葛亮大勝,所得器械、馬匹,不計其數,乃引大軍回寨。
每日令魏延挑戰,魏兵不出,一連半月,不曾交兵。
諸葛亮正在帳中思慮,報天子遣侍中費禕齎詔至(加油,鼓勁兒!)。
諸葛亮接入營中,開詔讀言: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愛征,郭淮遁走;降集氏、羌,複興二郡:威震凶暴,功勳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乾國之重,而久自抑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複君丞相,君其勿辭!
諸葛亮聽詔畢,謂費禕言:蜀國事未成,安可複丞相之職?堅辭不受。
禕言:亮若不受職,拂了禪之意,又冷淡了將士之心( 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子落而滿盤活),宜且權受。諸葛亮方才拜受,禕辭去。
諸葛亮見司馬懿不出,傳令教各處皆拔寨而起,當有細作報知司馬懿,說諸葛亮退兵了。
懿言:諸葛亮必有大謀,不可輕動。
張郃問:此必因糧儘而回,如何不追?
懿言:懿料諸葛亮上年大收,今又麥熟,糧草豐足;雖然轉運艱難,亦可支撐半載,安肯便走?亮見懿連日不戰,故作此計引誘,可令人遠遠哨之(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軍士探知,回報言:諸葛亮離此三十裡下寨。
懿言:懿料諸葛亮果不走,且堅守寨柵,不可輕進。住了旬日,絕無音信,並不見蜀將來戰。
懿再令人哨探,回報言:蜀兵已起營去了,懿未信,乃更換衣服,雜在軍中,親自來看,果見蜀兵又退三十裡下寨。
懿回營謂張郃言:此乃諸葛亮之計也,不可追趕。又住了旬日,再令人哨探。
回報言:蜀兵又退三十裡下寨。
郃言:諸葛亮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懿何故懷疑,不早追之?郃願往決一戰!
懿言:諸葛亮詭計極多,倘有差失,喪魏軍之銳氣,不可輕進。(不賠就是賺!)
郃言:郃去若敗,甘當軍令。懿言:既郃要去,可分兵兩枝:郃引一枝先行,須要奮力死戰;懿隨後接應,以防伏兵。郃次日先進,到半途駐紮,後日交戰,使兵力不乏。(無限風光在險峰,機遇和風險共存!)遂分兵已畢。
次日,張郃、戴陵引副將數十員、精兵三萬,奮勇先進,到半路下寨,司馬懿留下許多軍馬守寨,隻引五千精兵,隨後進發。
諸葛亮密令人哨探,見魏兵半路而歇,是夜,諸葛亮喚眾將商議:今魏兵來追,必然死戰,眾將須以一當十,亮以伏兵截魏後:非智勇之將,不可當此任。言畢,以目視魏延(讓魏延送死乎?)。
延低頭不語(魏延不傻!),王平出言:平願當之。
諸葛亮問:若有失,如何?平言:願當軍令。
諸葛亮歎言:王平肯舍身親冒矢石,真忠臣也!雖然如此,奈魏兵分兩枝前後而來,斷亮伏兵在中;平縱然智勇,隻可當一頭,豈可分身兩處?須再得一將同去為妙。怎奈軍中再無舍死當先之人!言未畢,張翼出言:翼願往!
諸葛亮言:張郃乃魏之名將,有萬夫不當之勇,翼非敵手。翼言:若有失事,願獻首於帳下。
諸葛亮言:翼既敢去,可與王平各引一萬精兵伏於山穀中;隻待魏兵趕上,任魏兵過儘,翼等卻引伏兵從後掩殺。若司馬懿隨後趕來,卻分兵兩頭:張翼引一軍當住後隊,王平引一軍截其前隊,兩軍須要死戰,亮自有彆計相助。
二人受計引兵而去。
諸葛亮又喚薑維、廖化分付:與維二人一個錦囊,引三千精兵,伏於前山之上。如見魏兵圍住王平、張翼,十分危急,不必去救,隻開錦囊看視,自有解危之策。
二人受計引兵而去。
又令吳班、吳懿、馬忠、張嶷四將,附耳分付:如來日魏兵到,且戰且走,隻看關興引兵來掠陣之時,班等便回軍趕殺,亮自有兵接應。
四將受計引兵而去。
又喚關興分付:興引五千精兵,伏於山穀;隻看山上紅旗颭動,卻引兵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