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亮歸天
薑維見魏延踏滅了燈,拔劍欲殺之,諸葛亮止之言:此亮命當絕,非文長之過也。維乃收劍。
諸葛亮吐血數口,謂魏延言:此是司馬懿料亮有病,故令人來探視虛實,延可急出迎敵。
魏延領命,出帳上馬,引兵殺出寨來,夏侯霸見了魏延,慌忙引軍退走。
延追趕二十餘裡方回,諸葛亮令魏延自回本寨把守,薑維入帳,直至諸葛亮榻前問安。
諸葛亮言:亮平生所學,已著書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內有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亮遍觀諸將,獨維可傳亮書。切勿輕忽!
維哭拜而受。
諸葛亮又言:亮有‘連弩’之法,不曾用得,皆畫成圖本,維可依法造用(諸葛連弩也!)。
維亦拜受。
諸葛亮又言:惟陰平之地(陰平,古地名,在劍門關以北(現今甘肅省文縣境內)。),切須仔細,此地雖險峻,久必有失。
又喚馬岱入帳,授以密計,囑言:亮死之後,岱可依計行之(傳言:諸葛亮臨死前專令馬岱殺魏延。)。
岱領計而出。
少頃,楊儀入,諸葛亮授與一錦囊,密囑言:待延反時,儀與臨陣,方開此囊,那時自有斬魏延之人也。(與魏延前世冤家乎?)
諸葛亮一一調度已畢,便昏然而倒,至晚方蘇,便連夜表奏後主。
後主聞奏大驚,急命尚書李福,星夜至軍中問安,兼詢後事。
李福領命,趲程赴五丈原,傳後主之命,問安畢。
諸葛亮流涕言:亮死後,諸將宜竭忠輔主,國家舊製,不可改易;亮所用之人,亦不可輕廢,亮兵法皆授與薑維,維自能繼亮之誌,當即有遺表上奏禪也。
李福領了言語,匆匆辭去。
諸葛亮強支病體,出寨遍觀各營,乃長歎言: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歎息良久。
回到帳中,乃喚楊儀分付:王平、廖化、張嶷、張翼、吳懿等,皆忠義之士,久經戰陣,堪可委用。亮死之後,凡事俱依舊法而行,緩緩退兵,不可急驟,薑伯約可以斷後。(如此不放心,後悔乎?)
楊儀泣拜受命(傳言:楊儀、魏延乃諸葛亮手下一文一武,二者矛盾日深,最終諸葛亮偏向了楊儀。因此臨終時唯獨沒有分配魏延任務,致使魏延在諸葛亮死後不得不反!)。
諸葛亮令取文房四寶,於臥榻上手書遺表,以達後主。
表略言:伏聞生死有常,難逃定數;死之將至,願儘愚忠:臣亮賦性愚拙,遭時艱難,分符擁節,專掌鈞衡,興師北伐,未獲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終事禪,飲恨無窮!伏願禪: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於備,布仁恩於宇下;提拔幽隱,以進賢良;屏斥奸邪,以厚風俗。亮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亮在外任,彆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彆治生,以長尺寸。亮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禪也。
諸葛亮寫畢,又囑楊儀言:亮死之後,不可發喪。可作一大龕,將亮屍坐於龕中;以米七粒,放亮口內;腳下用明燈一盞;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則將星不墜,亮陰魂更自起鎮之。司馬懿見將星不墜,必然驚疑。亮軍可令後寨先行,然後一營一營緩緩而退。若司馬懿來追,儀可布成陣勢,回旗返鼓。等懿來到,卻將亮先時所雕木像,安於車上,推出軍前,令大小將士,分列左右。懿見之必驚走矣。
楊儀一一領諾。
是夜,諸葛亮令人扶出,仰觀北鬥,遙指一星言:此亮之將星也。眾視之,見星色昏暗,搖搖欲墜。
諸葛亮以劍指之,口中念咒,咒畢急回帳時,不省人事。
眾將正慌亂間,尚書李福又至,乃大哭言:福誤國家之大事也!
諸葛亮複醒,開目遍視,見李福立於榻前。
諸葛亮言:亮已知福複來之意。
福謝言:福奉禪命,問亮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傳言:諸葛亮臨終前,劉禪派人詢
問諸葛亮:亮的後人如何安排?諸葛亮方知劉禪之大才,亮先前低估了劉禪。)
諸葛亮言:亮死之後,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
福問:公琰之後,誰可繼之?
諸葛亮言:費文偉可繼之。(大家長作風乎?)
福又問:文偉之後,誰當繼者?
諸葛亮不答。
眾將近前視之,已薨矣。
時建興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壽五十四歲。
初,蜀長水校尉廖立,自謂才名宜為諸葛亮之副,嘗以職位閒散,怨謗無已,諸葛亮廢
之為庶人,徒之汶山。(趨炎附勢之徒,方可用也?)
及聞諸葛亮亡,乃垂泣言:立終為左衽矣!
李嚴聞之,亦大哭病死(仇敵聞其死而大哭者,聖人能出其右乎?)。
諸葛亮歸天,薑維、楊儀遵諸葛亮遺命,不敢舉哀,依法成殮,安置龕中,令心腹將卒三百人守護,隨傳密令,使魏延斷後(諸葛亮遺命不是讓薑維斷後嗎?),各處營寨一一退去。
二、延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