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爺笑著把車停在門口,掀開保溫蓋,栗子的焦香瞬間漫進來:“我昨兒聽張叔說暖心角有暖爐會,特意多炒了一鍋,給孩子們當零嘴。”他抓了把熱栗子放在盤子裡,剛剝好一顆,就被跑進來的男孩搶了過去:“馬爺爺,這栗子比上次的還甜!”男孩嘴裡塞著栗子,手裡舉著個雪人模具:“我要堆個雪人,給它戴李奶奶織的小圍巾!”
小夏跟著跑進來,脖子上圍著李奶奶織的紅圍巾,手裡攥著張照片——是爸媽寄來的火車票,再過一周就到家了。“全家福掛毯真好!”她摸著掛毯上自己的名字,眼睛亮晶晶的:“等爸媽來了,咱們一起在暖爐旁吃餃子好不好?我媽包的白菜豬肉餡,可香了!”
王師傅拎著工具箱過來,他繞著暖爐轉了圈,用扳手緊了緊螺絲:“這暖爐得天天檢查,彆漏煙。”他從工具箱裡掏出個鐵網,架在暖爐上:“烤紅薯剛好,張叔昨天說帶了紅薯,放上麵正合適。”張叔立刻從熱飲攤旁拎過袋紅薯,挑了幾個大的放在鐵網上,紅薯皮很快就被烤得滋滋冒油,甜香混著栗子香,把整個暖心角都裹了起來。
林曉帶著孩子們讀繪本時,雪下得更密了。她坐在暖爐旁,手裡捧著《雪地裡的小太陽》,孩子們圍在她身邊,小手揣在兜裡,眼睛盯著繪本。讀到“小動物們圍暖爐吃餅乾”時,鄰居趙阿姨拎著個保溫盒進來:“剛包的餃子,煮好給大家當午飯!”她把餃子倒進盤子裡,熱氣騰騰的,“白菜餡的,跟小夏說的一樣,咱們也湊個熱鬨。”
男孩和小宇跑到門口堆雪人,他們給雪人戴了頂小帽子——是李奶奶織壞的毛線帽,又用積木給雪人做了眼睛,還把馬大爺送的栗子殼粘在雪人臉上當酒窩。“雪人也要當暖心角的一員!”男孩跑進來拽李奶奶,“奶奶您看,雪人戴您織的帽子,是不是特彆好看?”李奶奶笑著點頭,從車鬥裡拿出條迷你圍巾,給雪人係在脖子上:“這樣雪人就不冷了。”
老周的拍立得“哢”響個不停——一張拍的是孫哥蹲在暖爐旁翻紅薯,火苗映在他臉上;一張是李奶奶給雪人係圍巾,小夏舉著火車票在旁邊笑;一張是孩子們圍著林曉讀繪本,暖爐的熱氣在他們頭頂飄成小雲朵;還有一張是馬大爺和張叔分栗子,趙阿姨的餃子擺在旁邊,滿桌都是熱乎的吃食。
午後雪停了,陽光透過窗戶照進來,落在掛毯上,繡著的小太陽像真的亮了起來。大家圍在暖爐旁吃餃子、烤紅薯,小夏給每個人都剝了顆栗子:“這是我跟馬爺爺學的,剝栗子不沾手。”李奶奶咬著餃子,笑著說:“等你爸媽回來,咱們包更多餃子,把馬大爺、趙阿姨都叫來,湊個大團圓。”
劉師傅踩著雪過來,手裡拎著袋煤球:“我看暖爐的木炭快沒了,給你們送點煤球,耐燒。”他看見牆上的全家福掛毯,忍不住點頭:“這掛毯好,把咱們大夥兒都裝進去了。”孫哥遞給他杯薑茶:“劉師傅,喝口暖的,謝謝您總想著咱們。”
蘇晴在白板上添了新計劃:“小夏爸媽接風宴、雪人裝飾大賽、暖爐故事會”,旁邊畫了個小太陽,還標了“馬大爺栗子角”“趙阿姨餃子攤”。“咱們的冬日暖爐會,得讓每個人都有位置。”她剛寫完,男孩就舉著張雪景畫跑過來:“蘇晴姐姐,我畫了暖心角的雪!上麵有暖爐、雪人,還有大家的笑臉!”
暮色降臨時,暖爐裡的炭火還旺著。大家收拾東西時,馬大爺把剩下的栗子都倒進保溫盒:“明天我再炒一鍋來,咱們接著烤。”趙阿姨也說:“後天我帶麵粉來,教孩子們包餃子,等小夏爸媽回來,就能吃現成的。”小夏把火車票小心翼翼地夾在繪本裡,笑著說:“我要把繪本讀給爸媽聽,讓他們知道暖心角有多暖。”
蘇晴鎖門時,回頭看了眼暖爐——炭火還泛著紅光,掛毯在暖光裡飄著,雪人戴著小圍巾站在門口,像個小小的守護者。她掏出手機,拍了張雪地裡的暖心角,燈光透過窗戶,在雪地上投出小太陽的影子。朋友圈配文:“冬日的雪會化,但暖爐的火、大家的心意不會冷——這束星光湊成的太陽,連冬天都能捂熱。”
評論區裡,小夏爸媽回複:“已經收拾好行李,帶著老家的花生,等著跟大家一起圍暖爐!”王師傅也說:“明天我帶點鐵板來,咱們在暖爐上烤花生,更香!”蘇晴笑著回複,雪夜裡的冷風裹著烤紅薯的餘溫吹過來,她卻一點都不覺得冷——因為她知道,明天的暖心角,又會湊起新的星光:馬大爺的栗子、王師傅的鐵板、趙阿姨的麵粉,還有小夏爸媽帶來的老家味道。
這條街的冬天,從來不是冷清的。是暖爐裡的炭火,是手裡的熱薑茶,是縫著全家福的掛毯,是每個人遞過來的那點熱乎氣,湊在一起,就成了能把冰雪都融化的太陽。而這太陽,還會陪著大家,等著春天的花架發芽,等著夏天的綠豆湯熬好,等著一年又一年的溫暖,慢慢寫下去。小夏爸媽回來那天,天剛蒙蒙亮,孫哥就推著三輪車去了車站。車鬥裡墊著李奶奶織的厚毛毯,保溫桶裡裝著熱乎的紅棗薑茶——怕路上冷,特意多帶了兩杯。“小夏盼了這麼久,可不能讓他們凍著。”孫哥搓著手站在站台,看見遠處的火車頭冒白煙,立刻直起身子揮手。
小夏早就等在暖心角門口,手裡攥著剛畫好的“全家福”畫,紅圍巾被風吹得飄起來。聽見三輪車“吱呀”的聲音,她立刻跑過去,撲進媽媽懷裡:“媽!你們終於回來了!”小夏媽媽抱著她,手裡還拎著個布包,裡麵是老家的花生、紅薯乾,還有給李奶奶帶的手工繡花線:“這線顏色正,您織掛件肯定好看。”
大家都圍了過來,李奶奶拉著小夏媽媽的手,指了指牆上的掛毯:“你看,咱們暖心角的全家福,把你家小夏繡在最中間呢。”王師傅笑著遞過杯薑茶:“一路辛苦,喝口暖的。”張叔則從熱飲攤旁拎過袋剛煮好的玉米:“墊墊肚子,等下咱們包餃子!”
接風宴的餃子餡兒早就備好——趙阿姨剁的白菜豬肉餡,小夏媽媽又加了點老家的蝦米,鮮香味兒立刻飄滿了屋。李奶奶坐在暖爐旁擀皮,麵團在她手裡轉著圈,很快就變成圓圓的餃子皮;孫哥蹲在爐邊添炭火,鐵鍋裡的水“咕嘟”冒泡;林曉和小夏負責包餃子,雖然捏的褶子歪歪扭扭,卻一個個鼓鼓囊囊,像小元寶。
男孩和小宇也湊過來幫忙,兩人學著包“太陽餃子”——把餃子邊捏成波浪形,再用彩筆在皮上畫個小太陽。“這樣煮出來,就是暖心角的餃子!”男孩舉著自己包的餃子,不小心蹭了滿臉麵粉,逗得大家都笑了。馬大爺端著剛炒好的栗子進來:“餃子得配栗子,我這鍋加了蜂蜜,更甜!”
餃子煮好時,暖爐上的鐵板剛好熱了,王師傅把小夏爸媽帶來的花生倒上去,“劈裡啪啦”的聲響混著花生的焦香,格外熱鬨。小夏爸爸給大家講老家的冬天:“我們那兒冬天雪下得大,孩子們都在院裡堆雪人,還會在雪人手裡放塊紅薯,說能暖著雪人。”說著就掏出手機,給大家看老家的雪景照片,照片裡的雪人戴著紅圍巾,竟和暖心角門口的雪人長得像極了。
老周的拍立得又“哢”響了——一張拍的是小夏媽媽教林曉捏餃子褶,陽光落在她們手上;一張是李奶奶舉著“太陽餃子”笑,麵粉沾在鼻尖上;一張是男孩和小宇圍著鐵板扒花生,手裡還攥著沒剝殼的栗子;還有一張是大家圍在桌旁吃餃子,暖爐的火映得每個人臉上都紅撲撲的。
下午的雪人裝飾大賽格外熱鬨。孩子們從家裡帶來各種“寶貝”:小夏把爸媽帶的紅頭繩係在雪人頭上;林曉用繪本裡的貼紙給雪人貼了雙大眼睛;男孩則把積木橋拆了幾塊,給雪人做了個迷你小推車,裡麵裝著馬大爺的栗子殼;連王師傅都找了塊小木板雪後初晴的清晨,陽光剛爬上暖心角的窗台,小夏媽媽就拎著個麵盆過來了。麵盆裡是發好的麵團,旁邊擺著罐芝麻糖——是老家帶來的,粒大飽滿,“我教大家做老家的芝麻糖糕吧,烤在暖爐上,外脆裡軟,孩子準愛吃。”她把麵團放在桌上揉開,孫哥立刻湊過來幫忙燒暖爐:“我把鐵網擦乾淨,剛好架在上麵烤,火候我熟!”
李奶奶推著輪椅過來,手裡拿著剛織好的小手套,粉的、藍的、黃的,每個手套指尖都繡著小太陽:“昨天聽小夏說孩子們玩雪手凍紅了,連夜織了幾雙,剛好今天戴。”她給每個來的孩子遞了雙,男孩戴上藍色手套,立刻舉著手去摸暖爐旁的鐵網:“一點都不冷啦!我能幫夏阿姨揉麵團嗎?”
張叔的熱飲攤又添了新花樣——用小夏家帶來的紅薯乾煮了甜湯,盛在陶瓷小杯子裡,飄著淡淡的紅薯香:“喝口甜湯暖身子,等下吃糖糕不噎得慌。”他剛擺好杯子,馬大爺就推著栗子車過來,車上多了個鐵盒:“我裝了點桂花糖,撒在糖糕上,更香!”
孩子們第二天清晨,趙阿姨踩著晨光拎著豆沙罐來了,罐口還沾著點紅豆粒,是她淩晨五點就起來熬的:“我特意少放了糖,孩子吃著不齁,配今天的糖糕剛好。”她剛把豆沙倒進碗裡,劉嬸就抱著個布包進門,裡麵是拆好的舊毛衣線,米白、淺灰、淡藍,繞得整整齊齊:“這線軟和,李奶奶織圍巾、手套都能用,比新線還親膚。”
李奶奶立刻把毛線攤在桌上挑揀,指尖捏著米白線團笑:“這線織嬰兒小襪子正好!前幾天聽張叔說,街尾新搬來的小夫妻有個剛滿月的寶寶,天兒冷,剛好送兩雙過去。”說著就拿出竹針,起針的手法又快又穩,小夏媽媽湊過來學:“李奶奶,您教教我唄?我也想給孩子織兩雙,比買的暖和。”
孫哥早把暖爐燒得旺旺的,還找了塊舊鐵皮,彎成小支架:“昨天孩子們說要做更多小鳥喂食籃,這支架釘在樹上,籃子就不會被風吹倒。”王師傅拎著工具箱過來,掏出卷尺量了量支架:“我再給支架焊個小掛鉤,能掛兩三個籃子,小鳥來了也不用搶。”
孩子們圍在桌邊做喂食籃,林曉帶來了硬紙板和彩繩,男孩把自己的舊積木拆了幾塊,粘在籃子邊緣當裝飾:“這樣小鳥來吃東西時,還能看見小太陽圖案!”小宇則在籃子上貼滿熒光貼紙:“晚上小鳥要是來,也能看見光!”小夏媽媽幫著剪彩繩,把每個籃子都係上長長的繩,方便掛在樹上。
張叔的熱飲攤又加了新花樣——用劉嬸送來的舊毛衣拆下來的毛線,編了幾個杯套,套在陶瓷小杯子上:“這樣喝熱湯不燙手,還能重複用。”他給每個孩子遞了杯加了桂花的熱牛奶,杯套是淺灰色的,剛好能攥在小手裡:“暖手又暖心,喝完牛奶咱們吃豆沙糖糕。”
馬大爺推著栗子車過來時第二天清晨,街尾的小夫妻踩著晨霧來了,丈夫拎著保溫桶,妻子抱著裹得嚴實的寶寶,懷裡還揣著袋小鹹菜——是淩晨三點熬的小米粥,配著自家醃的蘿卜丁,鹹香開胃。“昨天聽大家說早上愛吃熱乎的,特意多熬了一鍋,”妻子輕輕晃著寶寶,“這粥熬得爛,老人孩子都能吃。”
孫哥趕緊接過保溫桶,掀開蓋子,小米粥的清香立刻飄滿暖心角:“我去拿陶瓷杯子,咱們分著喝!”林曉已經搬來小凳子,讓小夫妻坐在暖爐旁:“寶寶真乖,我給TA拿本嬰兒繪本吧,上麵有好多小太陽圖案!”說著就從剛整理好的繪本堆裡,找出本《小太陽寶寶》,輕輕翻開給寶寶看。
圖書館阿姨拎著個布包過來,裡麵除了嬰兒繪本,還有幾本幼兒手工書:“這些手工書裡有折紙太陽、黏土小花的教程,春天來了,剛好教孩子們做。”她幫林曉把繪本分類擺好,嬰兒繪本放在矮書架上,方便小夫妻隨時拿:“以後我每月都來更繪本,讓暖心角的故事永遠新鮮。”
李奶奶和小夏媽媽捧著剛織好的嬰兒襪過來,米白、淺粉、淡藍,每雙襪口都繡著迷你小太陽。“這三雙給寶寶換著穿,”李奶奶輕輕碰了碰寶寶的小腳丫,“軟乎乎的,不硌腳。”小夫妻接過襪子,眼眶有點紅,妻子小聲說:“我們剛搬來,還沒認識幾個人,沒想到大家這麼惦記我們……”
男孩跑過來,手裡舉著個剛折的紙太陽:“給寶寶的!我跟著手工書折的,會發光哦!”他把紙太陽貼在寶寶的小被子上,陽光照過來,紙太陽的影子落在寶寶臉上,引得寶寶咯咯笑。小夏媽媽趕緊掏出手機,拍下這一幕:“這張照片要洗出來,貼在暖心角的牆上!”
王師傅扛著幾個舊花盆過來,是他從店裡找的,邊緣有點磕碰,剛好讓孩子們畫裝飾。“春天種向日葵正好,”他用砂紙把花盆磨光滑,“我再鑽幾個排水孔,免得花根爛了。”張叔拎著袋腐葉土跟在後麵:“這土是我在公園鬆的,肥得很,種出來的向日葵準能長到一人高!”
孩子們圍在花盆旁,用彩筆在上麵畫滿圖案——男孩畫了積木橋和小鳥,林曉畫了暖爐和繪本,小夏畫了全家福掛毯,連小夫妻的寶寶都在媽媽懷裡,用小手蘸著顏料,在花盆上按了個小腳印。“這是寶寶的‘太陽花盆’!”男孩舉著花盆喊,引得大家都笑了。
老周的拍立得“哢”個不停——一張拍的是小夫妻抱著寶寶看繪本,陽光落在他們身上;一張是李奶奶幫寶寶試穿小襪子,指尖輕輕捏著襪口;一張是孩子們圍著花盆畫畫,寶寶的小腳印格外顯眼;還有一張是王師傅和張叔弄花土,腐葉土的清香混著陽光的味道。
中午,大家坐在暖爐旁喝小米粥,就著小鹹菜,吃著剩下的紅薯餅。小夫妻的寶寶睡著了,妻子把寶寶放在李奶奶織的小枕頭上午睡,小枕頭剛好擋住暖爐的熱氣,不涼也不燙。“以後我們每天都來幫忙吧,”丈夫喝著粥說,“我會修水管,誰家水管壞了,我隨叫隨到;我愛人會做輔食,下次給孩子們帶南瓜泥!”
下午,孩子們拎著裝滿食物的小籃子,去給小鳥添食。這次多了小夫妻帶來的嬰兒輔食小餅乾,掰碎了撒在籃子裡:“寶寶不愛吃這個,給小鳥當零食正好。”不一會兒,就飛來好幾隻麻雀,還有隻斑鳩落在支架上,歪著頭啄餅乾,孩子們屏住呼吸,小聲說:“它不怕我們!”
蘇晴在白板上添了新計劃:“嬰兒輔食分享會、向日葵種植日、繪本故事小劇場”,旁邊貼了張寶寶的小腳印照片,寫著“暖心角的新成員”。她掏出手機,拍了張孩子們喂小鳥的背影,還有暖爐旁熟睡的寶寶,發在朋友圈裡,配文:“今天的小米粥熬著牽掛,嬰兒襪繡著心意,花盆上印著小腳印——原來家的樣子,就是有人帶著新生的希望來,和我們一起,把每個日子都暖成太陽。”
評論區裡,社區主任留言:“暖心角的故事我們聽說了,下次給大家送點花種和嬰兒玩具!”賣菜的劉叔也說:“我明天帶新鮮的菠菜來,給孩子們做菠菜餅!”蘇晴笑著回複,抬頭時看見小夏媽媽正幫李奶奶繞毛線,小夫妻在整理繪本,孩子們追著落在地上的麻雀跑,暖爐的光映在每個人臉上,像裹了層溫柔的糖。
她知道,暖心角的故事還會有新的篇章——春天,向日葵會迎著太陽開花;夏天,孩子們會在花架下讀繪本;秋天,會有新的嬰兒襪送給更多寶寶;冬天,暖爐旁還會有熬得稠稠的小米粥。因為這裡的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小星光,湊著永不熄滅的太陽,讓這條街的溫暖,一年又一年,慢慢延續下去。向日葵種植日那天,晨光剛把花土曬得微暖,王師傅就帶著鋸好的木支架來了。他要給向日葵搭個爬架,免得莖稈長歪,“咱們種的是矮向日葵,搭個半人高的架就行,孩子們也能伸手摸花盤。”張叔早把腐葉土分裝成小份,每個花盆裡都摻了把有機肥:“這土養根,不出半月準發芽。”
小夫妻抱著寶寶蹲在最前麵,丈夫幫著把花種埋進土裡,妻子則教孩子們輕拍盆土:“不能拍太實,花種要呼吸的。”男孩把自己畫的“太陽花盆”擺在最中間,還插了根小木棍,係上之前織的迷你太陽掛件:“這樣向日葵就能朝著太陽長,還能看見咱們的掛件!”小夏蹲在旁邊,給每個花盆貼了名字標簽,連寶寶的花盆都寫著“小太陽寶寶的花”。
李奶奶推著輪椅過來,手裡拎著個布包,裡麵是她連夜縫的防曬罩——淺米色的棉布,邊緣繡著小太陽,“等太陽大了,給花盆罩上,免得曬壞嫩芽。”她幫著把防曬罩搭在支架上,剛好能遮住花盆,又不擋住陽光,“咱們的向日葵,得像孩子一樣疼著。”
中午的輔食分享會格外熱鬨。小夫妻的妻子把提前做好的南瓜泥、菠菜泥裝在小飯盒裡,還帶來了輔食機:“我教大家做蘋果泥,不用加糖,寶寶吃著健康。”林曉幫著洗蘋果,圖書館阿姨則把輔食食譜打印出來,分發給有寶寶的鄰居:“這些食譜都是我查資料整理的,適合六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