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過數巡,三人已各自喝下二斤酒去,盧豫量宏,又極有涵養,還不覺如何,陳封與洪慶卻俱已是眼花耳熱,漸漸說起征戰之事。
洪慶道:“崇恩,你這利州一戰實在精彩至極,最妙之處便在雪夜襲劍閣,天下間有哪個能想到,劍閣便這樣被你攻下,夏侯蹇五萬大軍,便被你圍在了利州。崇恩隻怕還不知,你戰報傳到梁都,不到半日間便已街知巷聞,梁都便如滾湯一般沸騰了,第二日百姓自行歇市一日為你慶賀。我大鄭數十年未有那日那般歡騰。崇恩這一戰,非但為朝廷取下巴蜀,更為我大鄭立下軍威。”
陳封笑道:“溢之兄好眼光,雪夜襲劍閣正是伐蜀一戰最要緊之處。有了這場勝仗,日後幾場勝仗皆是水到渠成,若無這一戰,取成都便遙遙無期了。我在利州屯田幾近一年,等的便是這一戰,幸而眾將士不負我望。”得意之情已是溢於言表。
“崇恩差矣。”洪慶以手指陳封,嗆聲道:“你說劍閣一戰要緊,確是不錯,但你說日後幾場勝仗是水到渠成,卻是大謬,你莫欺我不曾領兵出征。那時你以十萬兵馬對夏侯蹇五萬,看似必勝,但若要吃掉夏侯蹇,卻是談何容易?綿穀地處要道,四通八達,要截住蜀兵何其難也。我也曾細看你軍報,你幾番分兵調兵直是恰到好處,竟是將麾下這些兵馬用到了極致,這才不曾走了夏侯蹇。我與許多將軍論起你這一戰,皆甚歎服。崇恩,我朝被北燕壓製十餘年,直到你打出這一戰,才算又打出了我大鄭禁軍的骨氣,日後我大鄭官兵便再不懼怕北燕了。”
陳封大笑道:“溢之兄這番讚譽,實在教陳封愧不敢當,陳封不過僥幸,行險得勝而已。”忽地瞥見盧豫麵色淡然,在一旁獨自飲酒,心下一凜,便即接道:“我是後生晚輩,一介武夫而已,哪裡便能為大鄭官兵打出骨氣了?我大鄭官兵唯仰仗盧太尉一人耳。”又轉頭向盧豫道:“太尉,此戰之後我時常回思,總覺似哪裡差了一些,卻又不知差在何處,百思而不得其解。太尉以為,此戰可有紕漏之處?太尉身經百戰,必有以教我,請太尉賜教。”
盧豫放下手中酒杯,臉上瞬間露出笑意,徐徐道:“崇恩,這一戰打到你這般地步,已是極其不易了。全取利州,儘殲蜀國五萬大軍,逼得夏侯蹇陣前自儘,已沒有再好的結果了。我又有何可以教你?”
陳封道:“我自以為此戰有些僥幸,陳封誠意求教,請太尉不必諱言。”
盧豫看了陳封一眼,遲疑片刻道:“崇恩既如此說,我便直言不諱了。我亦以為你此戰太過行險,成功確是有些僥幸。雪夜襲劍閣這一著雖是出奇製勝,卻也是極其凶險。劍閣天下至險,以三千五百兵馬奇襲劍閣,倘若不成,非但這三千五百人要折在劍閣,便是蜀國,也難再圖了。”
盧豫不去看陳封,又接道:“若劍閣不下,夏侯蹇得知此事,必遣重兵以固劍閣,再嚴防退往劍閣通路。如此,兵事稍有不利,夏侯蹇便可全軍退守劍閣,我大軍要想再進一步,難如登天了。”
洪慶道:“若不出奇兵,又如何才能取下劍閣?古之名將亦不乏出奇行險之人。以太尉之見,又該如何才能保必勝?”
盧豫微微一笑,道:“崇恩屯田待機這一著並不為錯,隻是出兵時機卻嫌略晚了些。若是我用兵,當在秋收之時便出兵。屯田隻為懈怠蜀軍,秋收之時已足矣。那時我可誘使蜀國出兵來劫我糧草,卻暗暗調動兵馬,出兵疾插昭化與劍閣之間,截住夏侯蹇退路。我以重兵固守蜀軍退路,便與崇恩取下劍閣一般,卻不必行險去攻劍閣。嗣後崇恩調動兵馬極為精妙,再依此調兵,仍舊可全取夏侯蹇兵馬。夏侯蹇若敗,劍閣自不待言。我在利州兵馬多過蜀軍一倍,若能穩中求勝,豈不強似行險?”
洪慶與陳封對視一眼,道:“太尉用兵,確是精妙,洪慶服了。當為太尉此妙計共飲一杯。”說罷舉杯一飲而儘。
陳封舉杯相應,心中卻暗道:“你有此妙計,我去年回都相見之時,卻是隻字不提。現下我得全功歸來,你卻又說出,卻是何等用心?”心中雖如此想,卻不能說出,隻道:“太尉果然妙計,陳封自愧不如。若是太尉統兵,定然早已攻下成都,不必遷延日久。”
盧豫道:“崇恩也不必自謙,縱是我統兵,也未必便強過崇恩。戰陣之間,瞬息萬變,定好的計策也未必便能依計而行。崇恩用兵,已有大將之風,日後功業,定然不可限量,更有一處好處,便是我也是極為佩服的,那便是作養將領之能。”
陳封遜謝道:“陳封年輕識淺,何敢當太尉如此考語?”
盧豫擺擺手道:“取安肅之秦玉、襲劍閣之楊顯,皆是出自崇恩麾下,崇恩如何當不得?那楊顯初入虎賁軍時在我帳下,我也識得他是一員良將,提拔他做了統製使。崇恩入利州不過兩月,便將楊顯破格提拔為了都統製使,這份心胸眼力,非是常人能及。若非如此,那楊顯又豈能舍命去取劍閣,想來是為報崇恩知遇之恩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洪慶道:“這便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了。這等重用,若換了是我,也要舍命相報了。”
盧豫道:“崇恩麾下,尚不止這楊顯、秦玉二人,崇恩舊日部將,還有三人也任著都統製使之職,這些都是年輕一輩出類拔萃之人,卻皆出自崇恩麾下,豈不令人敬佩?”
陳封道:“我大鄭禁軍四十萬,皆是精銳之師,統製使便有百餘人,這些人又能差到哪裡去?那幾個不過是跟著我僥幸立了些微功,才得以升遷,若是換了旁人,也是一樣的。”
“這正是崇恩過人之處。”盧豫睨了陳封一眼,道:“你出兵蜀國之前,你這幾個部將我並不熟識,待你出兵之後,我暫執掌戍衛梁都之職,這才熟識這幾人。王鳳、王煥、陳肅...陳肅是崇恩族弟?嗯,那便是了。王鳳雖非崇恩部將,卻也曾在崇恩麾下效力。這幾人都是熟知兵法,識見不凡之人,想必便是在崇恩麾下曆練出來的。”
陳封已隱隱覺得有些不安,卻不知盧豫究是何意,隻得應道:“是,這幾人都可算是我部將,隻是個人有個人造化罷了。”
盧豫道:“然這三人升任都統製使以來,隻在梁都練兵,從未外出征戰,卻不免少了曆練,若當真大戰再起,隻怕一時有些無措。今年秋後,有幾路兵馬在外日久,要調換一番了,我之意,不若將這三位都統製使調出梁都,或戍邊,或駐紮地方,也可多多曆練,也可積攢些軍功,崇恩意下如何?”
陳封豁然明了,已知盧豫之意,卻也彆無他法,隻得說道:“太尉這是說哪裡話來?太尉執掌我鄭國兵權,我與這幾個都是太尉部將,太尉要調誰,調到何處,隻一紙調令而已,哪個敢不從命,何必問我?縱是太尉要調我出都,陳封也隻聽令而已。太尉若問我,陳封隻一句話,‘唯太尉之命是從’。”
盧豫哈哈大笑道:“你是都畿衛戍都指揮使,除聖上,哪個能調你出都?倒是你那幾位部將,好生曆練一番,日後必是崇恩臂膀,必成我大鄭良將。”
洪慶也笑道:“今日這位將軍出都,明日那位將軍出都,隻我整日裡悶在梁都。我倒盼著有一日聖上下旨,命我出都戍邊,方才有領兵大將的威風,強似我在這梁都,空擔著都指揮使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