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說瘋狂,隻能說是瘋子!
“也就隻有喬治·卡爾能乾出這麼瘋狂的事情。”
奧尼爾開口感歎,並且忍不住搓了搓手。
他把自己代入到馬刺隊,想象自己和林影對位會是什麼場景。
那一定很血腥。
場上,林影第一個回合就沒防住鄧肯。
雖說鄧肯也是四號位搖擺打五號位的,但林影多年沒打內線,而且體重體型上都是劣勢。
不過第二個防守回合,林影就用預判和提前搶位乾擾了鄧肯的投籃。
第三個防守回合,克勞德直接收縮協防,鄧肯最後的轉身勾手也沒進。
沒有人是不老的,鄧肯的陣地攻堅能力明顯也在下滑。
籃網隊五小防守端的劣勢,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而且他們進攻端確實把速度提起來了。
林影的卡位搶防守籃板的能力還在,而且他一傳上的是真的快。
馬刺隊陣地戰的機會在變少,籃網隊提速成功。
然後,就是消耗。
消耗和殺傷的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
林影G1時想通過殺傷把鄧肯打下去沒奏效,但是提速之後的消耗,讓波波維奇不得不提前讓鄧肯休息,然後擴大了輪換。
西決被慢慢棄用的邦納,也在這場比賽被替換上場。
然後,成了籃網隊嘗試的突破口。
三節打完,籃網隊以71比66領先。
這是總決賽以來的第一次。
第四節的替補時段,籃網隊也在JR的帶頭下保持住了分差。
不過馬刺隊通過擴大輪換保住首發的體力,到了最後的決勝階段,他們又變成了那台穩定運轉的機器,一點點把本就不大的分差給抹平了。
最後時刻,林影被多人圍堵分球給到喬·約翰遜。
約翰遜關鍵出手。
現場的馬刺球迷緊張得不敢呼吸。
約翰遜也是以大心臟著稱的。
如果單純做“壓哨絕殺”統計的話,約翰遜甚至是一人之下,僅次於那個男人。
不過科懷·約翰遜的一生之敵·倫納德又不知道從什麼地方殺出給到乾擾。
“噹!”
約翰遜的出手偏出。
103比107。
籃網隊最終遺憾輸掉G3。
林影空砍33分15板3蓋帽。
輸球有些遺憾,不過賽後的新聞發布會,籃網隊的精神麵貌很不錯。
“輸球讓人遺憾,但這個結果可以接受,我們期待後麵的比賽。”
卡爾在新聞發布會的發言讓籃網球迷安心。
實際上,球迷這時候在社交媒體上的言論也是如此。
“贏了G1的時候我並不覺得籃網有優勢,但是輸掉G3,我覺得籃網現在和馬刺擁有同等機會。”
“讚同,比賽的輸贏並不能完全說明實力,因為有些輸贏是因為偶然事件,而有些輸贏是實力對等時的細節較量,籃網先前處於前者,而現在置身於後者。”
“不得不說布魯克林的教練組還是出色,而且卡爾確實是個‘瘋子’,讓林去打五號位,這確實是天才才能想得出來的事情。”
“我覺得林能從一打到五才是最可怕的,上一個能做到這一點的人是‘魔術師’約翰遜。”
“是的,太可怕了,雖然防守端對位鄧肯處於劣勢,但是進攻端馬刺隊拿林也沒辦法,30+15的數據,林中鋒。”
“而且我們要知道這隻是籃網第一次在場上這麼嘗試,我對G4很期待!”
……
G3的第二天訓練結束,科爾又把林影叫到了教練辦公室。
然後,林影又看了熟悉的布魯克林“男團”。
看樣子G3的比賽他們積累了一些經驗,現在應該又有新的調整。
“林,你對JR打首發的想法怎麼看?”
卡爾也開門見山,甚至省略了說他們四個對這個問題又是2比2的情況。
“我們有想讓JR代替喬·約翰遜首發的想法。”
卡爾接著補充道。
林影聽完後一句沒有著急回答。
這對籃網來說不算小事。
約翰遜一直以來都是雷打不動的首發,哪怕之前巴特勒需要首發位置的時候,被擠出去的也是易建聯。
一是約翰遜的聯盟地位,他在老鷹時畢竟也是當家球星。
二來約翰遜的單打能力出色,在場上就能牽製防守。
不過教練組會那麼決定也能理解,因為約翰遜對位倫納德的表現實在太掙紮。
總決賽三場打下來,約翰遜的場均得分不足10分,投籃命中率更是僅有31%。
這或許都不是掙紮能形容的。
相反JR表現不俗,場均有14.5分進賬,又恢複常規賽最佳第六人的風采。
“我們認可JR的表現,也需要有人在場上為你分擔防守壓力,但擔心他能否適應首發的角色,這些年他很少首發出場。”
卡爾看到林影沒說話,接著又補充道。
這是他們之前幾個人爭論的焦點。
對角色球員來說,首發和替補所要做的事情是很不一樣的,並不是所有人說打替補打得好就得上首發。
比如克勞福德、莫·威廉姆斯這些,都是打替補更能發揮實力的球員。
“我覺得,可以試試。”
林影最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當然,他跟著也給出了解釋,
“JR以前不能打首發,更多是因為進攻選擇和防守問題,但是這賽季他在這兩方麵的進步都有目共睹。
所以我覺得,他可以承擔更多。”
不過林影剛說完,麥克米蘭就開口反駁:
“是,‘個人選擇’,那正是我們擔心的點,他是一把雙刃劍。”
很顯然,他是教練組裡麵反對JR首發的。
這也能理解,麥克米蘭是很講究紀律性的。
如果他是籃網的主教練,JR大概率不會來到籃網。
“我覺得應該不會。”
林影開口道。
他知道JR曆史中在騎士隊的時候,是個很合格的3D球員。
甚至總決賽還打出過精彩絕倫的係列賽,比對麵克萊·湯普森還好的那種。
當然,這種開天眼的事情沒法成為理由。
“為什麼?”
麥克米蘭追問道。
“因為安德烈·貝爾。”
林影給了另外一個同樣有說服力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