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兩天,陳羽墨幾乎將自己完全埋在了江南科學院的院長辦公室裡。
草稿紙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參數和結構草圖,旁邊的全息投影上,不斷變幻著飛船的構型、推進器的能量流模擬以及聚變堆的陣列分布。
他時而凝神沉思,時而運筆如飛,對那份最初過於宏大的“逐日計劃”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優化和瘦身。
他頻繁地穿梭於各大研究所,與方老、洛寧希推敲熱電效率提升的具體工程路徑,與材料所的專家討論承受極端等離子體衝刷的新材料,與結構力學所模擬飛船在長期加速下的應力分布。
每一個難點,他都參與討論,提供來自“燭龍”數據庫的優化方向和關鍵思路點撥。
終於,在第三天,一份全新的、凝結了無數心血的方案在他手中成型。
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百萬噸級星際城市,而是一艘依舊堪稱巨艦的二十萬噸級深空科考船。
核心推進係統精簡為一台目標推力五百萬牛頓、比衝五萬秒的超級霍爾推進器。
能源係統則優化為74台小型化聚變反應堆並聯陣列,提供穩定而強大的5.5太瓦級電力。
攜帶一千噸氦3作為聚變燃料,足以支撐這艘巨艦搭載300名科研工程人員及數十個大型綜合實驗室,進行長達數年的深空探測任務,其目標直指奧爾特雲。
看著最終成型的方案報告,陳羽墨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這個規模,雖然依舊驚人,但相較於最初的天文數字,已然現實了許多。
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指明了未來十年乃至二十年需要攻克的技術方向和資源投入點。
他將所有資料仔細整理好,存入一個特製的加密公文包內。
隨後,他再次召集了各核心研究所的負責人。
會議室裡,眾人看到陳羽墨眼中雖然帶著疲憊,但更多是一種如釋重負的清明和堅定。
“各位,”
他開門見山,拍了拍手邊的公文包,
“‘逐日計劃’的初步優化方案我已經完成。接下來,我需要立刻前往燕京,向首長進行彙報,申請立項論證。”
他目光掃過在場每一位專家,
“我離開期間,院裡的日常工作,由方副院長、錢副院長、周副院長、趙副院長共同負責。各研究所按既定計劃推進研究,遇到技術難題,集體攻關。如果遇到極其棘手、無法決斷的事務,可以通過加密線路直接聯係我,或者發送絕密郵件,我會第一時間處理。”
“院長放心,院裡一切有我們。”
方老代表幾位副院長鄭重表態。
陳羽墨點了點頭,沒有再多言,提起公文包便大步離開了會議室,直奔機場。
數小時後,專機降落在燕京。
陳羽墨沒有絲毫耽擱,甚至沒有先回西山大院的家屬區去看望田夕薇和家人,而是讓接送的車隊直接駛向了首長辦公室。
對於陳羽墨的又一次“突然襲擊”,首長似乎已經有些習慣了。
但看到他風塵仆仆卻目光灼灼的樣子,還是不免有些驚訝,
“羽墨?你怎麼又突然跑來了?這次又是什麼大事?”
陳羽墨將公文包放在辦公桌上,語氣嚴肅而急切:
“首長,事關華夏未來五十年的星空布局,需要最高層麵進行戰略決策。請您立刻召集華科院李院長、工程院馮院長、科技部徐部長,以及發改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等相關部門的負責同誌。我們需要立即開會。”
看到陳羽墨如此鄭重的神態,首長沒有絲毫猶豫,立刻對身邊的林正吩咐:
“按羽墨說的,立刻通知所有相關同誌,緊急會議!”
很快,接到緊急通知的各位部長、院長們紛紛以最快速度趕到,會議室裡很快坐滿了人。
大家臉上都帶著疑惑,不知道這位年輕的國士又在短時間內搞出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項目。
人員到齊,會議開始。
陳羽墨沒有任何寒暄,直接打開了公文包,將兩份計劃書通過內部係統投射到了每位與會者麵前的屏幕上。
一份是《“廣寒”月球基地氦3資源采集場一期工程建設計劃》。
另一份,則是《“逐日”深空探測計劃第一階段方案論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