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聯名係列中融合了傳統蘇繡技法與現代剪裁理念。
整個創作過程都有完整記錄。
這種深度原創的作品,怎麼可能剽竊?
更讓她憤怒的是,有人匿名舉報她侵權。
還附上了幾張外國某個冷門品牌服裝圖。
那些款式老舊,與她即將發布的係列雖然在輪廓上有幾分相似。
但材質、結構、工藝完全不是一回事。
稍有專業常識的人都能看出區彆。
可主辦方卻被這種低級手段攪亂了流程。
這麼大的敵意,背後顯然有預謀。
周淑芬坐在電腦前,腦子快速運轉。
迅速排查可能的對手和競爭者。
最終,那個名字毫無懸念地蹦了出來。
程雨露。
曾經的同學,如今的同行。
表麵上客客氣氣,背地裡卻屢次使絆子。
她又仔細對比了那家品牌的設計草圖,越看越熟悉。
她記得上次比賽時看過程雨露的手稿。
構圖平平,配色保守,整體風格缺乏辨識度。
可偏偏就在幾個關鍵部位,出現了本不該屬於對方設計邏輯的細節。
領口的拚接方式、袖口的開衩角度。
甚至連縫線的走向都與她的未公開稿如出一轍。
當時她隻是皺了皺眉,以為是巧合。
雖然那人本身風格一般。
但那次剽竊她的作品時做了改動,仍漏出了一些原本的痕跡。
程雨露顯然也知道直接照搬風險太大。
所以特意在版型上做了輕微調整。
可她忽略了一點,真正原創的設計思維是藏不住的。
周淑芬越看心越沉。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借鑒。
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複製與轉賣。
她的創意,被彆人披上了洋品牌的外衣。
再以“國際新銳設計”之名推向市場。
周淑芬關掉郵件,眉頭緊鎖。
她知道現在情緒化回應隻會打草驚蛇,必須先搞清楚背後的完整鏈條。
她沒急著回應。
而是準備上網查查外麵到底什麼情況。
這不僅僅關乎一場風波,更可能影響她未來幾年的品牌布局。
她熟練地點進常用的幾個國際時尚資訊平台,重點搜索那個國外品牌的官方動態。
很快,她找到了那個國外品牌的官方論壇。
首頁最新發布的正是這次爭議係列的作品集。
高清大圖一張張滑動過去,評論區熱度極高。
不少專業買手和設計師都在熱烈討論這個“突破性轉型”。
之前那家的設計一直很穩定,風格統一。
可這次推出的新係列,明顯不是原來的路子。
這和他們以往溫潤的調性完全割裂。
更關鍵的是,在特定圈子裡這係列反響極好。
一些知名博主已經開始預測這一係列將在下季度時裝周掀起波瀾。
而且發布時間比她的公開設計早了整整三天。
這一點尤為致命。
在知識產權爭議中,時間戳往往是最有力的證據。
如果對方搶先發布了類似作品。
即便她是真正的原創者,也很難在輿論上占據主動。
盯著那個時間戳,周淑芬冷笑了一聲。
時間把握得真準啊,算盤打得叮當響。
她關掉網頁,已經在心裡開始盤算對策。
她沒有慌亂,也沒有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