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夜。
瓦剌騎兵按照王振的計策,分成十隊,輪流衝擊大明營寨。
大明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麵對瓦剌騎兵的不斷騷擾,也是疲憊不堪。
朱祁鎮站在高處,看著不斷衝擊營寨的瓦剌騎兵,心中也是疑惑不已。
他不明白,也先為何要采取這種自殺式的攻擊方式。
就在這時,一名斥候急匆匆地跑來報告:“啟稟陛下,我軍後方發現瓦剌精銳,他們似乎想要斷我軍糧道!”
朱祁鎮聞言,心中一驚,他沒想到也先竟然還有這一手。
他立刻下令:“傳令下去,讓張懋率領的十萬大軍,務必要保護好我們的糧道!”
朱祁鎮的眼神變得異常堅定,他深知糧道一旦被斷,後果將不堪設想。
這不僅關乎戰役的勝負,更關乎大明數十萬將士的生死存亡。
他迅速調集精銳,並親自撰寫了一封密信,命人快馬加鞭送往英國公張輔庶長子張懋處。
張懋,河間王張玉之孫!現任五軍都督府中軍都督,總覽全軍調動!
張懋在京師接到了朱祁鎮的調令後,也是快馬加鞭趕到了軍中。
此時的張懋正帶著十萬大軍守護糧草輜重。
信中詳細闡述了當前局勢的嚴峻性,並強調了保護糧道的重要性。
"張懋將軍,朕之安危,大軍之存續,皆係於你肩。務必以最快速度集結兵力,不惜一切代價守護糧道,不得有誤!"
與此同時,朱祁鎮也意識到,單純的防守並非長久之計,必須主動出擊,打破也先的陰謀。
他召集帳中謀士與將領,商討對策。
"諸位愛卿,也先此計看似瘋狂,實則狡猾。他意在消耗我軍體力,再尋機一擊致命。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必須主動出擊,打亂其部署。"
於謙這時也是想了想說道:
“陛下,也先此獠此計頗為歹毒啊!善用草原騎兵的機動性,不斷磨滅我軍銳氣,最後帶我軍疲於奔波之際,在發動襲擊,到時候局麵可就一邊倒了!”
於謙說完,朱祁鈺也是急忙上前奏道:
“皇兄!這也先派人預要截斷我八十萬大軍糧道,這是想要重蹈土木堡覆轍啊!”
石亨也在此時皺著眉說道:
“陛下,眼下我大明雖有八十萬大軍,但這八十萬大軍組成頗為複雜,有於謙於尚書在京臨時征募的二十萬民兵,還有從山東而來勤王的十萬備倭軍,更有怨氣最甚的十幾萬宣府叛軍,這十幾萬叛軍現在到處喊冤,說他們是被楊洪蠱惑,生怕陛下您等回了京,治他們的罪啊!”
“這幾方軍隊擠在一起行軍作戰,那真的是爭吵不斷,摩擦不斷,這要是再被斷了糧草,嘩變在即!”都是什麼兵啊!
怎麼一沒了糧草軍餉就要造反!一點責任感都沒有!
朱祁鎮不知道,受限於曆史局限性,在古代當兵吃糧,吃糧當兵,這就是鐵律。
有明一朝的軍士,給糧給餉你就是爺。
沒錢?嘩變!造反!綁架!
所以,自古有言,明軍滿餉不可敵!
朱祁鎮難受地蹂了蹂太陽穴。
緊接著看了一眼石亨,他沒想到這五大三粗的石亨,還有如此見解。
“哎!這十幾萬宣府邊軍,倒卻是被楊洪所欺騙,來人!”
“傳朕禦旨!傳旨三軍,宣府所有士卒隨朕平叛有功,前罪不究,後功回京重賞!”
聞言,石亨止不住的歡喜。
一旁的石彪也是偷偷大笑。
這宣府投降的十幾萬邊軍,現在可全在石彪帳下。
石彪一個正三品的都指揮僉事,現在手下十幾萬部卒,當得是一飛衝天兵強馬壯。
此刻朱祁鎮下旨赦免了這十幾萬人的反叛之罪。
那石彪這大權在握,下一任宣府總兵是跑不了!
宣府總兵官,封疆大吏,權蓋北方。
石亨此時也是替這個傻侄兒高興,他今天特意借諸軍不和之事上奏朱祁鎮。
就是為了讓朱祁鎮赦免這十幾萬邊軍。
到時候他在讓人讓去軍中一宣傳,說是石彪拚死在朱祁鎮麵前保下了他們。
這十幾萬大軍便會徹底死心塌地跟著他石家了!
朱祁鎮瞧著兩叔侄,也是淡笑道:
“石彪愛卿!你怎麼一臉憨笑啊!”
石亨見狀,急忙踢了石彪一腳。
“逆侄!還不快叩謝陛下天恩!”
聞言,石彪也不廢話,雙膝如鐵錘般砸地。
磕頭如搗蒜般,傻笑道:
“陛下!臣不會說話!以後你就是我親爹了!叫我乾啥就乾啥!”
聞言,朱祁鎮苦笑,這怎麼又多了個兒子。
看著石亨感激涕零的目光,朱祁鎮知道,這石亨石彪叔侄,算是降服了!
隨後,眾人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
眾人決定采取“圍魏救趙”之策,即派遣一支精銳部隊。
繞過瓦剌正麵防線,直搗其老巢,迫使也先回援,從而減輕正麵戰場的壓力,並趁機反擊。
"孫鏜將軍,你素以勇猛著稱,朕命你率領五千精騎,即刻出發,務必在瓦剌後方製造混亂,迫使也先回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孫鏜領命,眼中閃爍著決絕的光芒,他深知此行的艱巨與危險,但更明白這是扭轉戰局的關鍵。
他迅速集結部隊,趁著夜色掩護過了河,
悄無聲息地離開了營地,向著瓦剌腹地進發。
另一邊,張懋在接到朱祁鎮的密令後,立即行動起來。
他深知糧道的重要性,親自率領十萬大軍,布下重重防線,誓死守護糧道的安全。
瓦剌精銳雖然來勢洶洶,但在張懋的嚴密防守下,始終未能得逞。
就在孫鏜的精銳騎兵如同夜色中的利刃,悄無聲息地切入瓦剌腹地。
製造出一係列混亂與恐慌的同時,大明正麵戰場上的氣氛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朱祁鎮並未放鬆對瓦剌正麵進攻的警惕。
他深知,要想徹底擊敗也先,必須兩麵夾擊,讓其首尾不能相顧。
夜深人靜之時,大明營寨內燈火通明,將領們忙碌地調兵遣將,準備實施一係列反擊計劃。
朱祁鎮親自督戰,他的目光穿透黑暗,仿佛能洞察敵人的每一個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