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北極出征的旨意傳遍京城那日,朱牆內的晨霧尚未散儘,戶部衙門外卻已擠滿了等候消息的糧商與漕運主事。朱祁鎮在金鑾殿上的第一道新政,便是命戶部將原計劃用於出征的三百萬兩白銀,全數劃撥至“民生賑濟司”,由內閣首輔徐有貞牽頭,分赴南北兩直隸、十三布政使司核查災情。
“陛下,”徐有貞手持各地奏報,在文華殿內躬身稟報,“河南開封府上月遭黃河水患,淹沒良田三千餘頃,百姓流離失所者逾萬戶。臣已命河南按察使開倉放糧,並招募民夫修繕河堤,隻是所需木料需從湖廣調運,恐耗時日久。”
朱祁鎮放下手中的《漕運考成法》,指尖在奏折上輕輕敲擊:“傳朕旨意,命湖廣都司即刻征調上等鬆木兩萬株,由漕運總督親自督辦,十日之內務必運抵開封。另外,從內帑中再撥五十萬兩,用於安置災民,每戶賑濟粟米二石、銀五兩,不得有誤。”
一旁的兵部尚書王驥聞言,上前一步道:“陛下,湖廣鬆木多產自武陵山區,需經沅江入長江再轉黃河,水路艱險。臣願舉薦參將周玉率水師護送,既可確保木料安全,亦可震懾沿途水匪。”
朱祁鎮頷首應允,目光掃過殿內群臣:“此前因朕一時糊塗,險些誤了國事。如今新政初行,諸位愛卿需各司其職,凡有推諉懈怠者,不論官職高低,皆交都察院查辦。”
這日午後,京城朱雀門外的告示欄前圍滿了百姓。當吏員高聲念出“取消北極遠征,賑濟災民、修繕水利”的旨意時,人群中爆發出陣陣歡呼。賣炊餅的張老漢擦了擦眼角,對身旁的鄰居道:“咱陛下總算醒過神了!去年山東大旱,若不是官府及時放糧,俺家那小孫孫怕是活不到今日。”
而在蘇州府的織錦作坊裡,機戶們也收到了官府減免三成賦稅的消息。作坊主沈萬三的後人沈明遠,當即決定擴招二十名織工,“陛下心裡裝著百姓,咱也得好好乾活,讓國庫充盈起來,才對得起這份恩典。”
後宮的風氣,也隨朱祁鎮的轉變悄然改變。這日清晨,錢皇後正領著眾妃在坤寧宮的小花園裡栽種桑苗,聽聞朱祁鎮前來,連忙率人迎上前去。
“皇後今日怎的有這般雅興?”朱祁鎮看著滿園新綠,眼中露出笑意。錢皇後屈膝行禮,手中還握著沾著泥土的鋤頭:“陛下昨日說,要效仿太祖高皇帝‘後宮親蠶’的舊製,臣妾便想著先種些桑苗,待來年春蠶孵化,也好為宮中節省些綢緞開支。”
朱祁鎮伸手接過鋤頭,在田埂上刨了個坑:“皇後有心了。朕已命尚衣監清點內帑衣物,凡綴有珍珠寶石者,除祭祀禮服外,其餘儘數摘下,交由內承運庫熔鑄,所得銀兩用於補貼邊防。”
一旁的萬宸妃聞言,輕聲道:“陛下,臣妾兄長昨日從宣府送來書信,說邊境守軍冬衣單薄,許多士兵仍穿著單衣值哨。臣妾願將宮中所藏的五十匹狐裘,全數捐給邊防將士。”
周貴妃也連忙附和:“臣妾宮中還有三十匹雲錦,可製成棉袍送往遼東。”
朱祁鎮看著眾妃,心中暖意漸生:“朕代邊關將士謝過諸位愛妃。即日起,後宮月例縮減三成,停用金玉器皿,改用瓷器瓦器。凡有違此令者,由皇後嚴加處置。”
此後一月,後宮之中再無往日的奢靡之氣。宮女們不再比試首飾的華美,而是爭相學習紡織、刺繡;各宮的膳食也從山珍海味變為家常便飯,餘下的食材則交由禦膳房妥善保存,每逢初一十五分發給京城周邊的養老院。
這日深夜,宣府總兵楊洪的加急奏折送抵文華殿。朱祁鎮披衣起身,就著燭火細讀,眉頭漸漸擰緊——瓦剌太師也先之子脫脫不花,率三萬騎兵在宣府外圍的獨石口一帶徘徊多日,似有南下之意。
“王振,”朱祁鎮召來司禮監掌印太監,“即刻傳旨,命兵部尚書王驥、大將軍石亨明日清晨前來議事,再調大同總兵郭登率兩萬騎兵馳援宣府,務必守住獨石口。”
次日清晨的朝議上,石亨手持地圖,在殿中躬身稟報:“陛下,獨石口地勢險要,兩側皆是懸崖峭壁,易守難攻。臣建議派副將劉安率五千步兵駐守關口,再由郭登的騎兵埋伏在兩側山穀,待瓦剌軍進入隘口,便首尾夾擊。”
王驥卻搖頭道:“瓦剌騎兵機動性強,若察覺我軍埋伏,恐會繞道進攻萬全衛。臣以為,應在獨石口、萬全衛兩地同時布防,並派遊擊將軍朱謙率輕騎偵察瓦剌軍動向,實時傳遞軍情。”
朱祁鎮沉思片刻,手指點在地圖上的獨石口:“就依王愛卿所言,命劉安守獨石口,郭登守萬全衛,朱謙率輕騎偵察。另外,從神機營調五百門佛郎機炮送往宣府,加強城防。”
三日後,朱謙的偵察隊傳回消息:脫脫不花的大軍已繞過獨石口,正向萬全衛逼近。郭登接到旨意後,即刻率騎兵在萬全衛城外的野馬川設伏。當瓦剌軍進入埋伏圈時,明軍的佛郎機炮突然轟鳴,炮彈在騎兵陣中炸開,煙塵彌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殺!”郭登手持長槍,率先衝入敵陣。明軍將士見狀,紛紛拔刀相向,與瓦剌軍展開廝殺。這場戰役從清晨持續到黃昏,瓦剌軍傷亡慘重,脫脫不花不得不率殘部退回草原。
捷報傳回京城那日,朱祁鎮正在禦花園與徐有貞商議漕運改革。當太監高聲念出“萬全衛大捷,斬殺瓦剌兵五千餘人,俘虜千餘人”的消息時,朱祁鎮猛地站起身,眼中閃過淚光:“傳朕旨意,重賞郭登、朱謙等將士,陣亡將士的家屬每戶賞銀二十兩、良田五畝。”
萬全衛大捷的喜悅尚未散去,漕運總督吳璽的奏折又帶來了新的難題——江南漕運船隻年久失修,近三成船隻無法航行,導致京城糧價連日上漲。
朱祁鎮在文華殿召集戶部、工部官員商議對策。工部尚書趙榮苦著臉道:“陛下,修繕漕運船隻需木料、鐵釘、桐油等物資,可如今工部庫房空虛,恐難以支撐。”
戶部尚書金濂則補充道:“江南漕糧每年需運抵京城四百萬石,若漕運中斷,不出三月,京城的糧倉便會告急。臣建議向江南富戶借糧,待來年秋收後再償還。”
“借糧非長久之計。”徐有貞上前一步,遞上一份奏折,“臣已派人勘察江南漕道,發現蘇州至揚州段的運河淤塞嚴重,導致船隻行駛緩慢。臣建議疏浚河道,並推行‘漕運官督商辦’之法,由官府提供資金,商人負責修繕船隻、運輸漕糧,所得利潤官府與商人按四六分成。”
朱祁鎮接過奏折,仔細翻閱後點頭道:“此計甚妙。傳朕旨意,命吳璽即刻疏浚江南漕道,由工部提供疏浚工具;戶部撥二百萬兩白銀作為‘漕運基金’,招募江南商人參與漕運。另外,命都察院派禦史監督漕運改革,嚴禁官員貪汙受賄。”
數月後,江南漕運煥然一新。蘇州商人沈明遠聯合十餘家糧商,組建了“江南漕運商號”,不僅修繕了兩百餘艘漕船,還在運河沿岸設立了二十餘個糧倉,方便糧食轉運。當第一批漕糧順利抵達京城時,吳璽在奏折中寫道:“今漕運通暢,糧價平穩,百姓安居樂業,皆陛下新政之功也。”
與此同時,朱祁鎮還命徐有貞在江南推行“均田法”,核查隱瞞的土地,重新分配賦稅。在鬆江府,知府張瑄查出地主隱瞞良田兩萬餘頃,依法將其分給無地農民。農民們為了感謝朝廷,自發在村口立起“皇恩碑”,碑文中寫道:“陛下仁政,如雨露滋潤萬物,使吾等貧民有田可耕,有飯可食。”
瓦剌軍在萬全衛戰敗後,脫脫不花派使者前往宣府,請求與明朝開通互市。朱祁鎮在朝議上與群臣商議時,王驥率先反對:“瓦剌反複無常,恐借互市之名窺探我朝虛實,臣以為不可答應。”
徐有貞卻持不同意見:“陛下,互市既可緩解邊疆緊張局勢,亦可增加國庫收入。臣建議在宣府、大同兩地設立互市市場,由官府嚴格管理,禁止出售鐵器、火器等物資,隻允許交易絲綢、茶葉、糧食等生活用品。”
朱祁鎮沉吟片刻,最終采納了徐有貞的建議:“傳朕旨意,命宣府總兵楊洪、大同總兵郭登負責互市事宜,派禦史監督市場交易,凡有違規者,從嚴懲處。”
互市開通那日,宣府城外的市場熱鬨非凡。明朝的商人帶著絲綢、茶葉、瓷器前來交易,瓦剌的商人則帶來了馬匹、皮毛、奶製品。楊洪派士兵在市場周圍巡邏,確保交易有序進行。瓦剌使者看著眼前的景象,對楊洪道:“大明皇帝英明,若兩國能長久和平,實乃百姓之福。”
邊疆安定的同時,朱祁鎮也注重文化發展。他命翰林院修撰《大明會典》,整理曆代典章製度;又在京城設立“崇文館”,招募天下學者講學,培養人才。江南才子唐伯虎、文徵明等人,皆曾在崇文館講學,一時間文風興盛。
這年深秋,朱祁鎮在禦花園設宴,邀請徐有貞、王驥、石亨等大臣飲酒賞菊。看著滿園盛開的菊花,朱祁鎮舉起酒杯道:“今日大明國泰民安,邊疆安定,皆諸位愛卿之功。朕願與諸位同心同德,共築大明盛世。”
徐有貞等人連忙起身,舉杯回應:“臣等願為大明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月光灑在朱牆上,映出滿殿君臣的身影。這場因北極奇植引發的風波,最終化作了帝王覺醒的契機,讓朱祁鎮從追求長生的迷夢中走出,成為了一位心懷百姓、勵精圖治的君主。此後數十年,大明在他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邊疆安定,史稱“天順中興”。
喜歡大明:開局驢車漂移,嚇壞百官!請大家收藏:()大明:開局驢車漂移,嚇壞百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