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嗚!這潯陽城裡有好多好吃的呀~”
“是桂花酥糖!娘親~我要這個我要這個!”
潯陽古城,早市街頭,叫賣聲不絕於耳。
熙熙攘攘的商販間,有三個身披錦緞,富家子弟打扮的書生,正氣宇昂藏走著,在街頭格外矚目。
“汐兒彆鬨,我們現在是縣學裡的人,要注意形象……等咱們晚上回家時,娘再給你買。”
來人正是李嫻師徒三人,李嫻輕咳一聲,林汐立刻收斂起嬉鬨,恢複了先前的紈絝架勢。
“好誒,就知道娘親最疼我了~”林汐咬著上揚的唇角,偷偷向李嫻眨了眨眼。
“不愧是師姐,女扮男裝都這麼好看……”
林逸之看似處變不驚,實則餘光一直在偷瞄著師姐。
但見林汐發髻輕綰,香腮勝雪,側臉英氣逼人。
杏眸炯炯,卻隱隱約約流露出些許嫵媚,為之增添了幾分陰柔氣息。這使得那些路過的少女,無比為之側目。
再配上一身上了蠟的綢緞,折扇開合間,全無半分農家人的氣質,叫林逸之都看呆了。
李嫻一行人要去的地方,便是被潯陽鄉親稱為“墨巷”的一條街市。
與尋常集市不同。在墨巷中,人們買賣的可不是貨品,而是——“風雅”。
從古至今,廬山經常出現於文人墨客筆下。
故潯陽縣雖遠離中原,城中卻依舊文風濃鬱,而這“墨巷”,便是潯陽鄉人附庸風雅的最好寫照。
在“墨巷”中,不僅有來往各地的書販,途經潯陽在此擺攤賣書;
更為特彆的,還有那些舞文弄墨的攤點——如“一字師”,“對對子”等等。
曾經,無論是什麼時節的潯陽城,“墨巷”都總是熱鬨非凡,以至於所有路過江州的雅人騷客,皆會來此以文會友。
在這裡,沒有地位高下之分,唯有才華最值得尊敬。這使得那些愛出風頭的風流才子們,在“墨巷”往往備受追捧。
安史之亂後,江州雖也遭戰亂波及,使得“墨巷”繁榮不再,可它依舊是潯陽城裡最熱鬨的地方。
多年來,李嫻一行人缺乏書籍時,便是來此地的書販處“進貨”,以補充讀書所需。
隻不過……這進貨方式,可能會有一點點的不太常規……
林逸之打量著那些以詩會友的攤點,心底不由躍躍欲試。
與往前隻能充當看客不同,經過第一次寫出詩句,加上紅塵書中學儘古今詩法,他也終於足以參與其間了。
有些攤點,譬如“一字師”,僅需你為缺少一個字的詩句,補上畫龍點睛的一字,
不僅能收獲圍觀遊人的滿堂彩,甚至在有些小攤處,還能得到真金白銀的打賞,這看得林逸之一陣心癢難耐。
林逸之向往地望著那些攤位,瞳孔中異彩漣漣。
但他知曉現在還不是遊樂的時候。
因為,此行有一個更為要緊的正事,那便是——坑蒙拐……不對,“進貨”!
彼時,雖說大唐還算富足,可書價卻依舊不菲,大量書籍仍以手抄為主,這使得書價一直居高不下。
加之中原經曆了那場浩劫,僥幸流傳的書籍就變得更加珍貴了,根本不是農家人能承擔得起的。
上代文曲離開時,李嫻家中雖還留有少量藏書,但架不住林逸之與林汐自幼聰慧,消耗太快。
林逸之在詩歌上格外敏銳,從小對詩歌過目不忘,而林汐則擅長經書與文章,特彆是儒學典籍,甚至僅翻閱一眼便可記誦。
如此一來,在師姐弟倆九歲那年,家中的藏書便不出所料地告罄了。
李嫻深知讀書破萬卷的道理,可即便林逸之家中已稱得上富裕,卻也承擔不起這師姐弟倆對書籍的海量需求。
起初,李嫻想出的法子,是要假意去書攤處買書,再待她與書販交談之際,讓林逸之和林汐去偷偷翻閱儘可能多的書籍,記誦下來後再回家中謄寫於稿紙。
但是,能夠在這並不算太平的年代生存,城中的書販們也自然不是等閒之輩,一個個比猴都精。
縱是李嫻對書販百般拖延,這師姐弟倆也總是還沒翻幾頁,便屢屢被書販喊停。
書販們混跡江湖多年,什麼人沒見過?又怎會看不穿李嫻的小算盤?
不過,也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農家打扮的三人,本就不像是買得起書的。
李嫻不是迂腐之人,總結教訓後,她想出了個法子。
她的養父歸隱廬山時,曾從長安帶來過幾身名貴錦緞,一直存放家中,在李嫻的珍藏下,保存得還算完好。
於是乎,李嫻便讓師姐弟兩人,與她一同換上了這些衣裳。
都說人靠衣裝馬靠鞍,李嫻三人本就氣宇不凡,換上綢緞後,的確有幾分世家子弟的氣質了。
可僅靠三件衣服,真的就能改變什麼嗎?
這就不得不提到咱們華夏的核心技術——“人情世故”了。
“三位爺,我這有洪州城剛剛抄錄的流行詩集,字跡清晰,內容絕無差錯,不妨移駕來瞧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還有這一疊,這些可來頭不小呐,這可都是州學裡頭流出來的經書,一般時候可無緣得見,
也就是今兒個老天眷顧,知道三位爺會大駕光臨,小攤蓬蓽生輝,才有機會淘到這等好書!
三位爺,可有入眼的書籍?在下願以白菜價賣出,權當結交個朋友……”
一個滿臉胡渣,明顯不是本地人的中年書販,見李嫻一行人珠光寶氣的,當即便滿臉堆笑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