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兒,社會影響和治理,你牽頭!薪酬福利?不用編!把咱們工坊和主要協作點真實的、按勞取酬的計件方式和平均收入寫清楚!把農忙靈活調整、管飯、年底分紅這些‘鄉土福利’也大大方方寫進去!這才是真實!技能培訓?把匠人下鄉的培訓次數、人數、照片整理好!社區貢獻?修路花了多少錢,捐書買了多少本,寫實!治理結構?就寫我們是怎麼開大會商量事,靜文秋姐她們怎麼帶著大家乾的!把解決協作點質量問題的過程寫進去,這就是最好的衝突解決機製案例!”
“靜秋,未來承諾和報告美化交給你!結合咱們的規劃,寫實在的目標:比如棉田有機質含量提升目標、工坊太陽能板安裝計劃、協作網絡擴大並建立小型培訓中心的設想……用朵朵的畫、工坊的照片、棉田的影像,把報告做得有溫度,有我們的樣子!”
“王大娘和王老伯你們的任務最重!報告裡的‘溫度’,要靠你們和協作點婦女們的真實故事來填!麟兒會來采訪你們,把你們怎麼教徒弟、怎麼種地養地、怎麼覺得日子比以前好了的心裡話,都告訴他!這才是報告裡最值錢的東西!”
思路清晰了。
這份報告,不是迎合,而是自信的表達!
用真實的數據和鮮活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一條紮根於鄉土、充滿人情味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一條屬於“粉黛工坊”的獨特路徑。
任務分配下去,整個村子都進入一種新的忙碌節奏。
敦敦在棉田和工坊裡穿梭,設立簡易的觀察記錄點,培訓幾個半大孩子幫忙記錄蟲情“簽籌”和澆水“桶數”。
麟兒帶著月兒和小翠,拿著小本子,走家串戶,坐在炕頭、田埂,聽王大娘講教徒弟的趣事,聽協作點的婦女算增收的賬,聽王老伯講養地的“土道理”,忠實地記錄下這些帶著泥土味的語言和數字。
沈靜秋則開始構思報告的框架,將冷冰冰的“要求”轉化為能容納桃源村故事的章節,並拉著朵朵一起設計封麵和插圖。
王大娘她們在工休時,也聚在一起,回憶著匠人下鄉時那些感人的瞬間,商量著怎麼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最真切。
一天傍晚,麟兒采訪完王老伯回來,記錄本上除了數據,還多了一句話,是王老伯抽著旱煙說的原話:
“啥叫‘可持續’?俺看就是,地越種越肥,蟲越治越省心,後生們有活乾、有錢掙、有盼頭,老祖宗的手藝沒丟,還能傳下去!這日子,它自己個兒就能往下走,這就叫‘可持續’!”
麟兒把這段話念給沈靜文聽。
沈靜文眼眶發熱,拍案叫絕:“寫!把王伯這段話,原封不動寫進報告的開篇!這就是我們‘粉黛’的可持續發展觀!”
報告的撰寫過程,像一麵鏡子,讓桃源村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價值與未來。
那些曾被視為“土氣”的經驗和人情味,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閃耀出獨特而珍貴的光芒。
當麟兒將王老伯那句樸實卻充滿哲理的話敲進電腦時,他意識到,這不是一份冰冷的文件,而是滿載農人情懷的誓言。
麟兒在郵件發送鍵上點擊的瞬間,工坊裡仿佛按下了一個無形的暫停鍵。
忙碌依舊,但每個人心裡都懸著一根弦,目光總是不自覺地瞟向辦公室的方向,等待著來自大洋彼岸的“判決”。
日子在等待中流逝。
nordiccrade那邊關於五萬套“粉黛·初”禮盒的交貨確認和首批貨款已到,緩解了工坊的資金壓力,但那份報告的回音卻遲遲未至。
最初的期盼漸漸被一絲不安取代。
是不是報告太“土”了?
不符合國際標準?
那些“簽籌”、“桶數”、“大概”的描述,是不是顯得不專業?
就在這份忐忑幾乎要凝結成實質時,一個尋常的午後,沈靜文的郵箱終於跳出了索菲亞女士的郵件提示。
主題:
re粉黛工坊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非凡!震撼!典範!
沈靜文的心猛地一跳,迅速點開。
親愛的沈,以及桃源村‘粉黛工坊’的所有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