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潰潮孤礁收殘聚散向金陵
10月26日:由於蘊藻浜防線被突破及反擊受挫,大場鎮失守,中國軍隊全線形勢急轉直下,第15集團軍隨左翼軍共同行動,逐步向後轉移。
11月5日:日軍第10軍(轄第6、第18、第114師團等)在杭州灣金山衛附近登陸成功,這對中國軍隊的側後方構成了致命威脅。麵對日軍杭州灣登陸後的迂回包圍態勢,中國軍隊為避免全軍覆沒,開始全線撤退。
但是撤退命令下達倉促,且通訊不暢,部分部隊在接到命令時已陷入混亂。撤退途中,常遭日軍飛機轟炸掃射和地麵部隊追擊,秩序混亂。
損失慘重計劃中,部隊應撤至吳福國防線和錫澄(無錫江陰)國防線進行持久抵抗。
但由於撤退倉促、士氣受損、官兵極度疲勞,且預先構築的國防工事(如機槍巢鑰匙找不到、位置不熟悉等問題)未能有效利用。
日軍追擊迅速(如第16師團在白茆口登陸,第11師團攻占太倉),吳福線、錫澄線相繼迅速被日軍突破。
11月19日,蘇州、常熟等地失守。11月25日,無錫失陷。
自王林帶著僅存的十六名特戰隊員,如同幽靈般穿過日軍層層封鎖,於十月底奇跡般地返回位於楊涇河西岸的旅主力陣地後,獨立旅便接到了隨左翼軍(第15集團軍等部)一同後撤的命令。此時的獨立旅,經曆了劉行血戰、楊涇河防禦以及敵後特遣隊的巨大犧牲,滿編近萬人的部隊,能戰之兵隻餘五千,且人人帶傷,極度疲憊。政委王光道、參謀長鐘光邦眼窩深陷,聲音嘶啞,李雲龍、陳阿海等團長更是如同被烈火煆燒過的鋼鐵,沉默而堅硬。
然而,相比其他許多已陷入混亂、甚至成建製瓦解的部隊,獨立旅卻保持了驚人的紀律性和完整性。這得益於長征路上千錘百煉的組織體係、乾部骨乾的堅強領導、以及王林歸來後所帶來的那份定海神針般的穩定感。
命令如同帶著血色與焦灼,通過時斷時續的電波和奔走嘶啞的傳令兵,層層下達:全線後撤。
獨立旅所在的第15集團軍序列,隨左翼軍共同行動,開始逐步脫離與日軍的接觸,向後方轉移。最初階段,撤退尚有一定章法,各部隊交替掩護,逐次後撤。獨立旅憑借著王林歸來後重新穩固的指揮核心以及在之前血戰中磨練出的堅韌,加之王林係統中對敵軍動向的提前預警,使得他們成為撤退洪流中少數一支建製完整、秩序井然的部隊。
王林、王光道、鐘光邦等人日夜不休,組織部隊,將五千餘名經曆了劉行、楊涇河血戰幸存下來的骨乾,以及陸續歸建的部分輕傷員,有效地掌控起來。他們以原有的兩個主力團(雖已嚴重縮編,但骨架猶存)為核心,配屬炮兵營、騎兵營殘部和特戰營剩餘兵力,構成了撤退的堅強骨架。後勤保障團長林火旺更是展現出了驚人的組織能力,在極度混亂中,竟也收攏了旅部的醫務、工兵、輜重人員,以及部分僥幸保留下來的騾馬和車輛。
然而,撤退的秩序僅僅維持了數日。十一月五日,一個晴天霹靂般的消息徹底擊碎了所有預案:日軍第10軍(轄第6、第18、第114師團等)於杭州灣金山衛附近登陸成功!
這一記致命的右勾拳,狠狠砸在了中國軍隊幾乎毫無防備的側後方。刹那間,淞滬戰場上的幾十萬中國軍隊,陷入了被東西夾擊、迂回包圍的絕境。
恐慌如同瘟疫般迅速蔓延。最高統帥部倉促下達的全線撤退命令,在日機瘋狂轟炸掃射和地麵部隊快速追擊的乾擾下,通訊時斷時續,許多部隊接到命令時已陷於混亂,甚至有的部隊根本未能接到明確指令,隻見友鄰後撤,便也隨之潰退。
撤退,迅速演變成了一場潰敗。
撤退伊始,王林便在旅部會議上斬釘截鐵地定下調子:“我們是撤退,不是潰逃!各團、營、連必須保持建製,軍官必須負起責任!後勤保障團林火旺,把你的人撒出去,收攏一切能帶走的糧食、彈藥、藥品!騾馬不夠,就用人力扛!傷員一個都不能丟下!警衛營、特務營,組成紀律糾察隊,誰敢哄搶、擾亂秩序,軍法從事!”
他的命令被不折不扣地執行。獨立旅的隊伍,雖然同樣滿身征塵,同樣步履蹣跚,但卻依舊旗幟不倒,序列分明。軍官走在隊伍前後左右,大聲鼓勵著士兵;戰士們互相攙扶,幫著背負傷員和物資;後勤人員拚命收集著沿途友軍遺棄的、尚且有用的東西——幾袋大米、幾箱子彈、甚至幾捆被雨淋濕的繃帶。
他們就這樣,在混亂的人流中,開辟出一條雖然緩慢卻秩序井然的通道。
很快,獨立旅的與眾不同,吸引了那些在潰退中迷失方向、失去組織的散兵們的注意。
這些士兵,來自不同的軍、師、團,有的隻剩寥寥數人,有的還有一個排、一個班的架子,但共同點是失去了指揮,茫然無措,隻憑著求生的本能跟著人流盲目向西。
當他們看到這樣一支隊伍——雖然同樣疲憊,卻仍有組織,仍有紀律,仍有軍官在有效指揮——就如同在暴風雨的海麵上看到了燈塔。
起初是三五個,然後是十幾個,幾十個……散兵們開始自發地向獨立旅的隊伍靠攏。
“長官!收下我們吧!我們是88師的,打散了……”
“兄弟,帶上我們吧,我們跟連長走丟了,就想有個依靠……”
“我們是稅警總團的,還有幾十號人,能打!給口吃的,跟你們走!”
麵對這些渴望歸建的士兵,王林站在雨中,目光掃過一張張惶恐、疲憊卻又帶著一絲期盼的臉。他知道,兵敗如山倒,此刻收容散兵,意味著要分出口糧,要管理秩序,甚至可能混入奸細或兵痞。
但他更知道,這些曆經戰火的老兵,是寶貴的種子。獨立旅需要補充,抗戰更需要保存這些有生力量。
確實,許多在潰退中被打散、失去指揮的小股部隊,從連排級到甚至班一級,看到獨立旅這支旗幟尚在、隊形尚存的隊伍,如同看到了救命稻草,紛紛自發地靠攏過來,請求收容,尋求庇護。他們番號各異,來自不同的師、不同的軍,有的甚至來自不同的戰區,此刻唯一的共同點就是疲憊、驚恐和對集體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