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鑼聲到籬笆外啦!“招娣飛快跑到林英的跟前說道。
林英循聲望去,院門口的積雪被踩出一串腳印,打頭的是敲鑼的老周頭,他見林英抱著木箱出來,慌忙把銅鑼往懷裡收:“英丫頭,趙記分員讓我繞著屯子敲三遍,說要"開集體大會"......“
“正好。“林英掃了眼老周頭身後逐漸聚攏的村民——
鐵蛋縮在他娘身後,鼻尖還掛著昨晚凍的鼻涕;
劉大丫抱著娃踮腳張望,懷裡的小閨女正抓她衣襟;
陳默不知何時站到了曬穀場邊,手裡的煤油燈在霧裡暈出暖黃的光。
林英把木箱往石桌上一放,銅鎖“哢嗒“落地。
紅布掀開的刹那,三十支鉛筆整整齊齊立在棉絮上,筆身油亮的“紅星牌“三個字在晨霧裡閃著光。
“這是用山貨換來的。“林英抽出一支,筆杆在她指節間轉了個圈,“每戶一個娃,一人一支。“
鐵蛋娘的手先抖了,她推了推縮成團的鐵蛋:“去啊,你不是總說想寫老師教的"人"字?“
鐵蛋挪著腳蹭到石桌前,指尖剛碰到鉛筆就觸電似的縮回,又偷偷摸了摸筆杆,眼淚“啪嗒“砸在棉絮上:“我......我從沒用過新筆。“
劉大丫擠到最前邊,懷裡的小閨女伸手要抓鉛筆,她忙把孩子往背上挪了挪,手背蹭過眼角:
“英子,上回我拿野蔥換你棉襪,你說"山貨能換體麵日子",我還當是哄我......這鉛筆比布票還金貴啊!“
人群裡響起抽鼻子的聲音。
二柱子媳婦抹著淚翻布兜:“我家二妮也七歲了,能......能領一支不?“
林英掃過她懷裡啃蘿卜的小丫頭,從木箱底下抽出一疊糙紙:
“筆給娃,紙也給!寫滿這張,我再換新的。“
老周頭的鑼忘了敲,銅鑼垂在胯邊晃蕩。
趙鐵山擠開人群時,額角的青筋跳得正歡——
他今早特意穿了洗得發白的藍布衫,想顯得和村民更近些,此刻卻被擠得踉蹌,鞋跟踩進雪堆裡:“林英!這是集體資源!“
林英沒看他,把最後一支鉛筆塞進鐵蛋手裡:“老周叔,勞駕把鑼敲響些。“
銅鑼“哐“的一聲,驚得趙鐵山後退半步。
她這才轉頭,目光像淬了冰的刀尖:“趙記分員,你說這是集體的?“她叩了叩石桌上的木箱,說道
“鬆仁是我帶建國撿的,野雞是我下的套,九葉肺草是我北嶺挖的……哪樣記在集體工分本上了?“
人群裡有人小聲嘀咕:“上回英子帶娃撿鬆仁,說"撿多的歸自己",我家小子撿了半筐呢。“
花嬸抱著藥罐子擠過來,咳得臉通紅:“我家狗剩上月咳血,英子給的止咳參,說是她自個種的,要真挖集體牆角,能把救命藥往我懷裡塞?“
趙鐵山的臉漲成豬肝色,他盯著林英袖中露出的半頁紙——那是陳默畫的運輸路線圖,昨晚被他瞥見的。
他正要開口,老石匠柱著拐杖擠到最前:“我孫子穿的新襖,是拿工分換的布。
英子給的換物單寫得明白,工分是工分,私貨是私貨。
趙記分員,你要真為集體好,咋不說說上回統購組收山貨,咱的野山參隻算成蘿卜價?“
“就是!“劉老三扛著一筐蘑菇從後麵擠上來,筐沿的草繩磨破了他的手背,“我這筐乾蘑菇,英子說能換鉛筆給娃。
趙記分員,你能給我娃換支筆不?“
趙鐵山的嘴張了張,沒發出聲。
林英望著他扭曲的臉,指尖輕輕撫過石桌上的換物單,那是陳默連夜用毛筆寫的,字跡工整得像刻上去的:
“一支鉛筆=半斤鬆仁,一雙棉襪=三隻野雞,一盒火柴=一把乾菜“。
她清了清嗓子:“從今兒起,我在曬穀場支個攤。你們拿自個打的、撿的、種的山貨來,我換布、換鹽、換煤油、換鉛筆。不賣公家的,隻賣我自個的。“
人群炸了鍋。
二柱子媳婦拽著她男人往家跑:“趕緊把後山上撿的榛子收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