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的雪停得利落,屋簷下的冰溜子在日頭裡閃著寒光。
王嬸把半舊的藍布包袱往懷裡又攏了攏,包袱裡裹著的雪白兔毛蹭得她胸口發癢——那是她連著三夜守在兔籠邊,等母兔換毛時輕輕薅下的,每根毛都挑過,沒沾一星草屑。
“英子說供銷社收兔毛,我就信。“她哈著白氣往村東頭走,棉鞋踩在凍硬的雪殼子上“哢嚓“響,“小栓子去年冬天凍得腳生瘡,今年有這毛襪......“
供銷社的木門“吱呀“一聲被推開,櫃台後正撥算盤的劉櫃員抬頭,見是王嬸,眼皮先耷拉下來:“又來換鹽?你家上個月剛領過救濟糧。“
“不是換糧。“王嬸解開包袱,捧出一捆雪團似的兔毛,“我拿這個換。“
劉櫃員推了推歪到鼻尖的眼鏡,湊近嗅了嗅:“兔毛?要它做甚?“
王嬸早有準備,從懷裡摸出個布包,抖開竟是雙毛襪——針腳粗得能塞進小拇指,可毛絮密實得像團雲。
“我昨兒個夜裡織的。“她蹲下身,把襪子套在自己凍得通紅的腳腕上,“您看,裹上這層,再套棉鞋,走十裡山路腳底板都不帶潮的。“
劉櫃員半信半疑蹲下來,指尖剛碰到毛襪就縮了回去:“比隊裡老李家的羊毛還軟和!“他突然拔高嗓門,“趙會計!快來看這稀罕物!“
後屋的趙會計顛著肚子出來,摸了摸毛襪又捏了捏兔毛,眼睛亮得像點了燈:“這毛韌性足,染上色能織圍巾、護耳帽!咱縣百貨公司正愁冬貨缺軟乎料子呢!“他轉頭衝王嬸笑,“三斤兔毛換兩斤鹽、半斤煤油,成不?“
王嬸攥著布包的手直抖,兩斤鹽夠全家吃倆月,半斤煤油能讓招娣晚上多學倆鐘頭字——她想起林英教她織毛襪時說的“要把兔子身上的寶貝都挖出來“,她喉嚨發緊:“成!成!“
消息像長了翅膀,晌午還沒過,曬穀場就擠滿了人。
二狗子扒著供銷社窗戶往裡瞧,見王嬸攥著鹽巴出來,猛地跳上石碾子喊:“王嬸拿兔毛換了鹽!真金白銀的鹽!“
“我家也有兔毛!“李老三媳婦擠到前頭,“我家母兔昨兒掉了把毛,還收不收?“
“收!“劉櫃員探出頭,“可得是乾淨毛,帶草屑的不要!“
人群哄地炸開。
林英站在牆角,看張二柱媳婦扒拉著自家兔籠找落毛,看趙老頭蹲在雪地裡撿兔毛,指尖凍得通紅還舍不得停。
陳默不知何時站到她身邊,手裡攥著個小本子:“剛問了王嬸,她賣毛的錢能買五斤粗糧。“
“不賣毛。“林英突然開口,聲音不大,卻像塊石頭砸進人群。
“啥?“李老三媳婦扭頭,“英子你不是說供銷社收毛麼?“
“收的是你們自己養的兔毛。“林英往前走兩步,軍大衣下擺掃落肩頭積雪,“要賣毛容易,可賣完這茬呢?兔子殺光了,毛從哪兒來?“
她指向王嬸懷裡的鹽,“想長遠賺錢,得自己養兔。我這兒有良種兔,想養的,拿草料換;不想養的……“她掃過人群,“就等著明年冬天再撿彆人的落毛。“
場子裡靜了片刻。
虎子突然從人堆裡鑽出來,懷裡抱著個破搪瓷缸:“我守夜時見母兔掉毛,收集了小半缸!英子姐,我牽頭收毛行不?每戶交毛能換草料配額,省得大家搶得傷了和氣!“
林英望著虎子凍紅的鼻尖,那上麵還沾著昨晚守棚時蹭的草屑。
她摸出塊硬糖塞過去:“行。你當回收隊隊長,記好每戶交毛數,月底按斤兩換草料。“
人群裡響起細碎的議論,王嬸擠到林英身邊,從布兜裡掏出團藍乎乎的東西:“英子,我用藍莓汁染了毛,織了頂護耳帽,你看......“
那帽子歪歪扭扭,可藍得像山澗裡的冰棱,“樺樹皮煮的黃水也染了兩團,明兒我再試試鬆針......“
“嬸子手巧。“林英接過帽子,轉頭衝陳默笑,“把樣品圖畫出來,寫上"靠山屯手工兔絨製品",貼供銷社櫃台。“
陳默早摸出鉛筆在本子上勾畫,聽見這話抬頭,耳尖蹭地紅了:“我昨兒就畫了三張,護耳帽、童鞋、圍巾......“
當天下午,供銷社櫃台就貼滿了畫。
王嬸織的藍帽子掛在最顯眼處,底下壓著張紙條:“手工兔絨,暖過棉襖。“
日頭偏西時,鄰村的二驢子喘著粗氣跑進來:“給我留頂藍帽子!我媳婦坐月子,耳朵凍不得!“
張有財的藥鋪就在供銷社斜對麵,他趴在窗台上,看著兔毛換鹽的人擠得門檻直晃,手裡的藥杵“哢“地斷成兩截。
“爹!“小石頭從裡屋跑出來,手裡攥著個本子,“我剛算過,養五隻母兔,一年能產......“
“閉嘴!“張有財抄起斷藥杵砸過去,“養兔是歪門邪道!咱家靠醫術吃飯,學那瘋丫頭做甚?“
他盯著小石頭懷裡的本子,眼睛眯成縫,“把那破本子燒了!省得你跟著學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