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卬知道自上次陳平率魏王咎客引楚軍擊降他後,楚軍雖然返回,但並未離河內太遠,不僅增兵在東郡燕縣駐守而北望朝歌,亦在白馬留守,與朝歌隔河相望。
陳平當時所率的楚軍大部分留在白馬,與朝歌隔河東西相望,隨時監視朝歌的一舉一動。
殷王司馬卬再次降楚後,他的國策沒有多大的變化,可是骨子裡的傲氣卻越來越濃,越來越高傲,司馬卬對在殷國的司馬家族言司馬家人對內當以仁孝為先,對外要有骨氣,敢於向霸權挑戰,但又要學會適當的委曲求全。
司馬卬在說到這個的時候還特地拿自己做例子,敢於向楚霸王項羽挑戰,又要因勢而識時務,在麵對楚軍北伐時,選擇為保全朝歌而投降。
司馬氏銘記殷王的教誨,此刻麵對數十萬漢軍入殷,他們立刻選擇投誠。
“大王,數十萬兵馬殷國無力抵抗,當立刻采取投誠,遺使者與漢王談和,免得朝歌生靈塗炭。”
一名司馬氏人說道,他的話立刻得到滿堂文臣武將的讚成。
“太尉所言甚是,數十萬兵馬來襲,朝歌無力自保……”
無力自保四個字沒有完全說話,被一句聽起來有些粗魯的話打斷,“無力自保個屁!”
此句一出,立刻引起殿上一陣喧嘩,甚至有人能感覺到那不同尋常的味道。
說話的是一名武將,“朝歌和修武有數萬精兵,擊漢雖難勝,然自保足矣,何來無力自保!”
這名彪悍的戰將直接怒懟司馬太慰,使得殷國太尉臉色一陣青一陣紅,眼眸中怒意四射,卻又不敢發作。
此乃殷國最有名的將軍,不是他的將兵能力有多強而是他的膽子很大,敢頂撞殷王,與殷王殿前爭執。
有一次氣的殷王拿履砸他,但這位武將依舊是麵不改色,為此殷王事後沒有懲罰,反而嘉獎,鼓勵群臣多進諫。
這個時候太尉將目光投向相國,向相國求助,但兩人的眼神中都知道最終的決定權在司馬卬手裡,於是二人的目光又看向司馬卬,靜靜等司馬卬最終的決定。
司馬卬眸光在群臣諸將臉上掃過,最後他將眸光看向王座,反而問出一個與此不太相關的問題,“諸公,可知此座代表什麼?”
殷相國率先回答,“此乃殷國王權的象征,代表著殷國千萬百姓之福址。”
言畢,諸將看著這位相國,眼眸中是一種很複雜的神色。
鄙視、羨慕、敬仰等複雜的情緒。
對殷相的馬屁表示鄙視,但對殷相拽出這又恭維又無傷大雅的詞,又實在是有點佩服和嫉爐。
“此座代表戈矛,代表千萬人的性命,但更代表光明,代表正義,縱使千萬人之血亦可換。”
群臣諸將開始對那王座所代表為何,進行小小的討論,最後慢慢趨於安靜,司馬卬卻輕聲道,“諸公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此乃殷國之骨氣,良臣尚不侍二主,吾殷王豈能反複無常,既已再侍楚,雖還是楚,但亦有節氣,豈能隨意再降漢,不僅寡人需有節氣,殷國更需要!”
“然也,吾王霸氣,吾王言之有理!”
此言一出,所有人皆目瞪口呆,簡直無法相信此言居然從那名敢於頂撞司馬卬的武將口中說出。
一個敢於進諫之人,怎麼突然奉承起來?此名武將好像意識到群臣諸將的目光,臉一紅,解釋道,“吾非阿諛奉承,乃未將肺腑之言,吾大殷國雖然地窄人稀,然大國氣概不可輸。”
此名武將說的是慷慨激昂,竟然真的使得大殿上的靡靡頹廢之氣消散,戰意逐漸上升,司馬卬每次做出驚人的舉措都是令人難以理解的,可是他卻有著自己的魅力,讓他的群臣和諸將慢慢跟著他的節奏走。
喜歡漢室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漢室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