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走到地圖前,回身道,“趙太傅如何說?”現在的趙太傅自然是陳餘,王武在決定反叛的時候,他不僅派遣程處奪取燕城,並從楚向項羽爭取支持,還遣使者渡河北上,去爭取代王陳餘兼任趙太傅,自命太傅)的支持。
王武這人學當年的田榮,不僅自己反,還爭取盟友。
除卻西楚霸王外,便是距離河水黃河)之北的趙地。
陳餘當初遣兵從漢王伐楚,是有一個條件的,那就是張耳的人頭。
當王武在策劃反漢時想到去拉趙來助自己,當時魏公申徒持懷疑態度,覺得可能性不大,何人不知陳餘是怨恨項羽的,怨項羽所封,向齊請兵擊走張耳,反楚於趙地。
現在怎麼可能跟著他王武反漢。
王武冷靜的分析,此一時彼一時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
王武遣人隻捎去一句話,“張耳未死。”
隻有四個字,王武相信這四個字足以讓陳餘考慮背漢之事。
果然陳餘遣趙使和斥候去打聽,尤其是向曾派遣從漢將趙兵者,未有多長時間就得知漢王劉邦之欺騙,並沒有殺死張耳,居然用一個相似者來糊弄自己。
陳徐確切信息後沒有大怒,也沒有罵劉邦,而是對王武的使者說道,“願得柘公彆將略下白馬,迎吾趙軍南下。”
聽到使者彙報赴趙的結果,王武大喜。
王武的眸光看向一旁同樣有些興奮的魏公申徒,二人眼神交流。
魏公申徒道,“能得趙楚相助,何懼漢!”
不過二人的喜色很快被愁容取代,陳餘會派兵來助,但需要遣彆將先拿下白馬,迎接趙軍南下,這可是展現誠意的時候。
無利不起早,陳徐願發兵相助,雖然有張耳未死之因,但也絕非因為這一個原因就讓數千人馬渡河而南下涉足楚漢之爭,肯定有著長遠的打算。
陳餘不是傻子,此舉在王武看來是在試探,試探他王武的實力,在測試王武是否值得幫助。
即便是要背漢尊楚,但也有多種選擇,既然要幫助王武,那麼就必須看看王武值他發多少兵馬。
當初從漢王遣將將數千人伐楚,現已打水漂,沒想到漢王彭城大敗,楚漢強弱一目了然,在陳餘看來如果漢王沒有大敗,張耳沒死就沒死吧,至少有個從漢之功,可現在情況大大不同。
賠本的買賣不能常做,一不小心小命就賠進去,趙國初建,他這個代王也是剛做為多久,必須要加強趙代的國力,方能立於亂世。
趙國的家底經不起一次次敗,而且助一方比得罪另一方,如果對方獲勝,怪罪下來那就是滅頂之災。
楚可以打的齊王田榮身死,又打的漢王主力嚴重損失,這麼一個主,日後秋後算賬,可就不好對付。
這點不隻是陳餘如此想,趙王歇和李左車也是這麼認為。
今日助漢,明日助楚,有朝漢暮楚之詬病,言論一起,大大不秒,趙王歇隻想恢複趙家祖業,陳餘隻希望可以建立千秋功業,為陳家子孫世代於代地為王建立基業。
陳餘並不在乎什麼詬病,但卻不能不考慮眼前混亂局麵。
喜歡漢室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漢室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