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難道不想一想,若真是倭寇,要南下大小琉球,再過瓊州,何苦?”
“況且我朝與倭國尚有邦交,僅憑鎧甲斷定對方是倭寇,冒失了……”
“那,依太後之見,是何人所為?”
朝堂沉默數息,隨後,一個老臣出列問道。
“李大人問得好,何人所為,需進一步確認。”
“但這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不管是海寇、還是占城,哪怕是大明。”
“眼下,痛擊這些賊子,給予他們血的教訓,是最緊要的事。”
阮英說畢,群臣一片附和。
“斥候繼續偵查,速調周邊省縣軍隊拱衛京畿。”
“京畿騎兵與象兵做好準備,為求萬全,神機營也要出動。敵情一旦查明,兵部拿出章程,速速征伐。”
安南朝堂反應還可以,不愧是背地裡搞出朝貢體係的東南亞小霸王。僅僅第二天,安南朝廷就高效運轉起來,準備商討對策。
不過,此時的袞袞諸公們,大多以為是一股大一點的海寇,雖然太後小心謹慎,不過女人家懂什麼兵事?
癬疥之疾,不足為患!
饒是如此,第三天,安南兵部依舊拿出了初步應對方案,並在晚間的臨時朝會得以通過。
400裡加急被發往西部,發往那些鎮壓山民與蠶食南掌國的前線。
說起山民,這是安南國的心腹大患。
除了紅河三角洲與沿海狹長的平地,安南多山。
大山裡往往是有人的。而且,冷兵器時代,這些山民儘管組織度與科技稍微落後,可武德卻遠勝京畿人。
在紅河三角洲的京畿人看來,各色各樣的山民,以及南掌國、占城國、真臘國的人都是夷人,都是心腹大患。
安南朝堂大體有兩種聲音,一種是以夏變夷,一種是斬草除根。但這兩種聲音立場是一致的,無非是溫和與激進的區彆。
安南境內的山民們,雖然打不過朝廷“天兵”,卻如一茬茬野韭菜一樣,總能持續惡心他們。安南“天兵”自然也不是什麼善男信女,用文雅一點的說法,也是不斷地犁其庭,掃其穴。
犁庭掃穴之外,對南掌、占城的摩擦侵蝕也在持續進行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南掌國土雖大,卻多山區,人口稀少。占城土地雖然肥沃,可不論國土麵積還是耕地、人口,都不如安南。
因此,這二者麵對區域小霸時,總是在吃虧。
也是出於這個原因,安南大臣們認為,從西部前線調回一部分軍隊,是比較穩妥的舉措。
一方麵,安南西部三萬人馬陸續啟程。另一方麵,安南京營精銳也在整裝待發。
按照安南兵部的計劃,海寇登陸第五日,京營萬餘精銳即可出動,第八日即可接敵。
這些日子,朱祁鎮自然不可能閒著。
不同於此前突擊,方圓一百五十裡內安全被充分鞏固,安南統治根基被拔得七七八八,府縣、鄉裡,但凡稍微繁華一點的地方,大多被逐漸膨脹的三千營騎兵掃蕩一空。
說來可笑,縣城多有城牆,雖然不怎麼高大。可縣裡的兵丁衙役往往射不出幾箭,就被拋射成刺蝟。
重錘與火藥包,專治不服的城門。
到頭來,隻要是稍微有些商業的城鎮,官署、營房被燒成灰燼,金銀珠玉自然是能搶就搶,牛馬騾子拉著木車,滿載倉庫裡的繳獲,由神色木然的俘虜向海防趕去。
來不及運輸的,則被澆上安南盛產的桐油與菜油,升騰起一個個火炬。
港口內的工事輪廓已經起來了,臨時營地,也不需要太高的質量。
值得一提的是,數十門12磅或18磅的艦炮連同炮車,被從船上牽引了下來。
土圍子之上,以及背後,還有許多虎蹲炮之類的中小口徑臼炮。
喜歡天可汗,從留學瓦剌開始請大家收藏:()天可汗,從留學瓦剌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