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逯鄉侯、劉君朗、張司農、鄧太仆這些人,分彆是光祿勳劉寬,宗正劉焉,大司農張溫,太仆鄧盛,不過今年都各有人事變動,比如張溫遷司空,楊賜被罷免後,由太仆鄧盛擔當太尉的重擔。
這些事情都發生在朝廷裡,劉備遠在冀州打仗,當然不清楚這些。不過他說的這些人,也的確算是黨錮之禍後,勉勉強強還能稱得上正直廉明的臣子。
但要知道這些人的權力是誰給的?
漢靈帝目前依舊掌控著中央,隻要他是個昏君,那臣子再正直廉明有個屁用?
更何況朝廷也就這幾個人能看,其中劉備看好的劉焉還是萬惡之源,自己就懷著篡逆之心,其他諸如大鴻臚曹嵩,廷尉崔烈,衛尉董重都不是什麼好東西,要麼是靠外戚上位,要麼靠買官上位,這樣的朝廷能好才怪。
隻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陳暮知道朝廷一係列的舉措會給地方帶來什麼災難,也知道朝廷上的皇帝和臣子都靠不住,可是當時的人哪裡清楚?
就連曹操這樣遠見卓識之人都要到董卓之亂後,才明白世道變了,又到了秦失其鹿的時候,更遑論目光沒有曹操長遠的劉備?
因此劉備根本不聽陳暮的勸言。
陳暮見他不信,思索片刻,就打消了勸劉備有早做自立打算的念頭。
他原本是想告訴劉備,以後時局會更加動蕩,應該趁此機會立下戰功,有了一定官職之後,再想辦法買個更大的官,等天下大亂的時候,可以有一塊地盤休養生息,不至於到後來過顛沛流離的生活。
但現在劉備根本不聽勸,那就隻能換另外一種方式來說。
陳暮於是說道:“既然大哥不信,那權當是愚弟胡亂言語,不要當真。不過大哥素有仁義之心,如今各地民不聊生,天下大亂。以後如果大哥想保國安民,心中可有良選?”
這是在問以後劉備要是去當地方官,想去哪個地方?
劉備毫不猶豫道:“自然是幽州。”
衣錦還鄉嘛。
誰不想回到家鄉光宗耀祖?
陳暮說道:“之前我曾問過大哥,誌向幾何,大哥說做一方刺史足矣。我勸大哥要想得更遠一些,要做刺史,就得立功勞。做了刺史之後,還得有更好的誌向,做太守、將軍、九卿,是與不是?”
“不錯。”
劉備點點頭:“所以自那以後,我就更改了誌向,希翼如果能當上刺史,未來還能更進一步當太守,將軍,在墓碑上提漢故征北將軍劉候之墓。”
“那麼請問,以大哥如今幫助盧將軍平定廣平六縣的功績,能官至幾何?”
劉備遲疑道:“約莫能做個縣令?”
他本來就是六百石的中郎官,如果隻有現在的功勞的話,就算有盧植的推薦,也頂多是平調當個六百石縣令,不可能做刺史。
“那平定張角呢?”
“這是件大功勞,雖然師君為首功,但我若是可以先攻入廣平城內,刺史應當可期。”
劉備躊躇滿誌,這些日子他帶著關羽張飛拚命殺敵,每次都衝鋒在最前線,就是為了多立戰功,達成將來朝廷任命他為一方刺史的功勞。
以一介白身想一步登天,當上刺史,也的確隻有平定賊首那麼大的功勞才能做到。
雖然朝廷論功行賞,盧植肯定是首功,但他要是能生擒張角,或者率先攻入城內,那就是奇功一件,再加上盧植舉薦,沒準真的可以當上刺史。
如果刺史沒有空缺,當個實權地方郡丞、上縣縣令、郡長史、都候也不錯。
畢竟刺史名頭聽著大,在漢朝其實就是個風聞奏事的監察官而已。同為六百石的地方縣令、郡丞、長史的權力都要比刺史大很多,並不是很多人想的一州長官。
不過劉備其實還不知道,自黃巾以後,朝廷給予地方刺史的權力開始越來越大,最後發展到居然擁有了人事任免權的地步。
以往各地太守縣令都由朝廷任命,刺史隻有彈劾地方官員的權力,而沒有罷黜官員的權力。如果發現某地太守縣令有貪贓枉法的行為,刺史可以上奏朝廷,由皇帝和三公檢驗,才能對這位太守縣令進行處置。
而黃巾之亂後,地方刺史的權力越來越大,中央監管力度變弱,很多州的刺史趁虛而入,接過了朝廷人事任免權。
有了這項權力,短短幾年間,刺史就由原來的監察官變成了一州之地的長官。
到中平五年,也就是188年,劉焉乾脆向漢靈帝建議把刺史改為州牧。
漢靈帝居然同意了這個荒唐的請求,這其中也不免有很多地方的刺史已經擁有了實質性的州牧權力,尾大不掉,乾脆順勢而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