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就必須要劉續安然回來,隻要不死在黃巾手裡,一切都好說。
這就使得盧植十分頭疼,他的打算是一舉把張角撲滅在雞澤,如此一來,則大勢已定,黃巾儘除。
現在一堆人跑來求他儘快出兵攻打廣平,又有朝廷下命令希望讓他把劉續救出來,各種扯後腿,一邊讓他儘快出兵,一邊又讓他把人救出去,左右為難,實在不太好辦。
偏偏他又不好推辭。
很多人以為魏晉時期是門閥政治時代,東漢是外戚與宦官掌權。實際上早就在東漢時期,門閥製度就已經逐漸形成,各大門閥世家已經站在了權力中樞點。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汝南袁氏和弘農楊氏。
這兩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關係錯綜複雜,如今的太尉楊賜,司徒袁隗,便是這兩大世家之人。
除了這兩家以外,次一等的家族同樣數不勝數,如太原王氏、潁川荀氏、河內司馬氏、潁川陳氏、琅琊諸葛氏等等。
再次一等,如東吳陸、朱、顧、張四大家族同樣也屬於門閥世家。
門閥製度的產生其實就是源於一個家族當中有很多官員誕生,比如汝南袁氏和弘農楊氏,除了占據著三公九卿的高官之位以外,其門下在朝廷擔當中低級官員的數不勝數,掌握的權力越多,名望就越高,勢力也自然最大。
而後麵這些潁川荀氏、河內司馬氏、琅琊諸葛氏、太原王氏、潁川陳氏等幾家,相當於一個州的大士族,家裡必須要有數位兩千石以上的高官。
潁川荀氏、潁川陳氏、河內司馬氏以及琅琊諸葛氏就不用多說,太原王氏很多人沒聽說過,但說起策反呂布,弄死董卓的司徒王允大家就應該知道了,如今王允擔任豫州刺史,正在潁川與皇甫嵩共剿黃巾。
最次一等的東吳四大家族,就相當於一個郡的士族門閥。家裡的掌門人必須擔任一郡太守,如陸遜的叔祖父陸康為廬江太守,掌控一地,自此開始繁衍生息。
所以從上到下,就能看出,東漢時期的門閥狀況。
第一等為國家大門閥,最頂尖的當然是皇帝劉氏以及依附於劉氏的外戚和宦官勢力,其次就是汝南袁氏和弘農楊氏。
第二等是一州之地的大門閥,像潁川荀氏從荀彧的祖父荀淑開始,家裡接連出了荀緄荀爽荀棐荀曇等數位千石以上的高官,其中荀爽更是官至三公之一的司空,在潁川聲名顯赫,根深蒂固。
還有河內司馬氏,從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開始,陸續有司馬量司馬儁司馬防等數位兩千石以上高官,在河內門生故吏無數,同樣是名門望族。
另外太原王氏有雁門太守王柔,代郡太守王澤,豫州刺史王允。潁川陳氏有太丘令陳寔,大鴻臚陳紀,司空掾陳諶。
最後琅琊諸葛氏,從諸葛亮的祖父諸葛豐開始,有司隸校尉諸葛豐,太山郡丞諸葛珪和豫章太守諸葛玄。
隻是再過幾年琅琊諸葛氏會因為漢末征伐而沒落,一直要到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人在魏蜀吳分彆擔任重要官職,才會重新崛起。
第三等就是東吳四大家族那樣,一郡之地的小門閥。
如果在東漢就評九品中正製,那麼東吳四大家族頂多算是中品,歸不到上品。
至於一縣之地。
對不起,一縣之地的大家族隻能算豪族,而不能稱為門閥。
雖然盧植也是出身名門,範陽盧氏。
但問題是,特麼盧植自己就是範陽盧氏的開山祖師。
有了盧植,才有了範陽盧氏。
這意味著需要等到盧植死後,他的子孫後代才會借助他生前的名望成為世家門閥,而作為平民出身的盧植則完全享受不到門閥帶來的好處。
正所謂朝中有人好在官,圍在盧植身邊的冀州各地官員,個個都有背景。
渤海太守楊璿是大司農張溫的門生,後來被張溫推薦為尚書仆射。冀州刺史李邵是袁家的人,黃巾平定後被袁家推為巨鹿太守。
安平相李燮自己就是門閥,祖父李郃是漢安帝時司空、司徒,父親李固為漢衝帝時太尉,門第顯赫,家世尊貴。而且他是著名的名士,與潁川荀氏和黨錮之禍的首領賈彪都關係極好,素有清名。
雖然李燮沒有給盧植壓力,但他人在這裡,就是一種壓力。
在官場上混,人情世故要是不拿捏好,哪一天死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死。
再加上天子那邊給的命令,盧植左右為難,根本沒辦法繼續執行自己的原定計劃。
多方掣肘,無奈之下,盧植與冀州多位官員和名士商討過之後,隻得推翻了之前的想法,重新製定了新的計策。
以大軍從廣年至廣平的官道主路出發,前往廣平城外安營紮寨,給予張角一定壓力,同時修書一封,要求與張角談贖回安平國國王劉續的事情。
於是經過幾日休整和扯皮之後,盧植的大軍,再次踏上了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