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目光怨毒地掃了眼劉關張陳四人,強忍著不讓自己罵出聲,在王芬的催促下,才不得不咬緊牙關領旨謝天子。
護烏桓中郎將就是之前宗員的官職,統領兵馬與胡人作戰,受到幽州刺史轄製。
張純的中山國國相其實就相當於中山郡的太守,貨真價實的兩千石,而護烏桓中郎將則是秩比兩千石,打個比喻的話,相當於明清時期正四品知府,而護烏桓中郎將則是從四品武將。
太守有掌管一地民生軍隊的權力,而護烏桓中郎將則隻有領兵權。
雖然這兩個官的權力都被刺史有所限製,然而太守的自主權要比護烏桓中郎將的自主權大得多,在一郡之地堪稱土皇帝。
哪怕官職僅僅隻是小了一點點,但權力小得就不止一點半點。
自己莫名被降罪,怎麼能不讓張純氣炸?
劉關張陳和諸多百姓聽聞在中山國作惡多端的張純被降職,紛紛哄堂大笑,氣得張純臉都快成豬肝紫色,一甩袖子,騎上馬匹帶著他的士兵逃也似地離開。
等張純離開之後,王芬看著劉備點點頭:“劉玄德,你在冀州素有名望,我也聽說你散儘家財,救助了無數百姓,此番天子雖然沒有降罪於你,但也希望你多多勉之。以後在地方為官,要多多愛護治下百姓。”
“多謝刺史教誨。”
劉備虛心接受。
一般來說,刺史肯定沒有太守官大。
正常升遷,都是從刺史升太守,從來就沒聽說過誰太守升刺史的。
但一來王芬年紀較大,長者為尊,二來王芬是黨人,八廚之一,素有清名。所以他並不是站在刺史的角度來勸諫劉備,而是站在長者的角度來這麼說。
當然。
哪怕再過幾年王芬這廝打算廢立皇帝,乾造反的事情,但並不是說他不愛護百姓。
《後漢書》和《三國誌》都有記載,從中平元年到中平四年,幾年刺史下來,王芬收納流民,安撫叛亂,治軍理政,很快使冀州安定。在州四年,民生富饒,治理冀州的成績有目共睹。
後來袁紹能在冀州掀起那麼大的波浪,要不是之前的王芬幫他打理好,袁紹哪來的兵馬糧草。
隻是王芬厭惡漢靈帝禍害天下,所以天真地想要趁著漢靈帝回河間探親的時候,殺死漢靈帝,以此來保護漢朝江山而已。
因此從這一點上來看,人都有兩麵,王芬既是犯上作亂的反賊,同樣也是愛民如子的好官。
王芬宣讀完詔書之後就離去。
安順鄉裡一片熱熱鬨鬨,人們把劉備圍在當中,紛紛高呼他的名字。
如今在整個冀州,劉備威望之高,難以想象。
大肆花錢的結果,就是被人民擁戴。
漢朝的百姓都是淳樸的,誰是好官,誰是壞官,看他們怎麼對待百姓,自然就一目了然。
劉備雖然被整得有點懵,但很快也興奮地接受了這個事實,與民歡呼在一起。
而就在這一片喧鬨之中,中平元年,也接近了尾聲。
洛陽下達了詔書,讓全天下郡縣張榜。
這麼做倒不是漢靈帝在幫陳暮和劉備揚名,而是根據和桓二帝的先例下達的詔書。
當初董黯和陽球為母殺人,漢和帝與漢桓帝,不僅赦免二人死罪,同樣張榜天下,使其揚名海內,昭然千秋。
這麼做的原因,當然是為了傳達漢朝以“孝”治天下的思想理念。
因此漢靈帝既然要遵循前兩代帝王的舊例,自然不會省略這個環節,順手也就把命令吩咐了下去。
從洛陽發去的文書傳遞到了各州刺史手裡,再由刺史分發給各地郡守,層層遞進,到中平二年初的時候,天下各州郡縣的城門附近,就已經將他們的事跡全部張貼。
常山王國。
很多人以為這個時候是常山郡,其實要到公元220年,魏國才會廢國為郡,所以此時應該是常山國。
真定縣城門口,一個十六歲的少年站在城門口,看到了那份告示。
“劉司馬升官了,變成了濟南相,一地使君,天子真有眼光,像這樣的大善人,確實應該升官。”
“劉使君為了他的結拜兄弟,怒殺豪強惡霸,貪官汙吏,真是快哉。我若能有這麼講義氣的結拜兄弟,就是死也值了。”
“當初我背井離鄉,差點餓死在路邊,是劉使君救了我,還給了我回鄉的盤纏,不知道我何年何月,才能報答這份救命的恩情。”
百姓們議論紛紛,稱讚著劉備的仁義。
十六歲的少年喃喃自語。
劉備劉玄德嗎?
聽聞他對冀州百姓恩重如山,是愛民如子的好官。
若是跟了他,也不會負我趙雲這番武藝吧。
荊州南陽郡。
宛城。
一四十上下的中年魁梧漢子,看著那份告示出神。
這世上當真有這般仁義之人嗎?
我黃景升,真想見識見識。
全國各地,無數的人都看到了這份告示。
涼州、雍州、益州、冀州、徐州、青州、幽州、兗州、揚州、豫州甚至最遠的交州,都在各郡縣城門張榜。
天下名士百姓各路豪傑全都知道了劉備和陳暮這兩個名字,一時間海內聞名,天下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