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邀請到大儒鄭玄講學,是因為鄭玄本來就致力於學術。
在魏晉時期,鄭玄的鄭學,可謂紅極一時。即便是蜀國和吳國,也深受影響。
如果能夠有一個更好的教學環境,可以教授更多的學生,讓更多的人接受他的學術,鄭玄沒有拒絕的理由。
三月下旬,氏儀前往廣饒赴任。
同時鄭玄也開始寫書信,利用他的人脈關係,邀請青州其他的名士也來齊國講學。
如北海人管寧,北海人邴原,平原人王烈,都是當時有名望之人。
原本曆史上在漢靈帝死後,這些人預感到天下大亂,就避禍遼東,跑去公孫度的治下繼續乾教育事業。
隻是現在青州逐漸在恢複,北海和東萊平複在即,自然也就沒有離開,現在鄭玄邀請他們來齊國,有當時鄭玄的麵子,紛紛欣然赴約。
新建的泰山學宮就位於泰山書院東麵的杏林深處,如果說泰山書院隻是個幼兒園,那麼泰山學宮,便是一座大學城。
這是陳暮花了大價錢打造的一處宮殿群落,占地約有0.1平方公裡,也就是10萬平方米,隻有故宮的七分之一,洛陽皇宮的七十分之一,跟現代的大學城也沒法比。
不過環境優雅,風景獨特。從學宮進去之後,就是前庭花園,園中百花綻放,亭閣樓台,林木茂密,沿著回廊拱門往裡走,就是中庭各個殿堂。
殿堂巍峨高大,鬥拱飛簷,每一處殿堂下方還鋪設了地暖,方便學生冬暖夏涼,給予他們一個非常舒適的環境讀書。
而後院則是個人工湖,同樣有大片的建築群,是老師與學生們的宿舍,都是免費入住。
從陳暮十一月下旬來齊國,滿打滿算也就不到五個月。
這麼短的時間內肯定不可能建造出那麼龐大的一處學宮,所以實際上這裡原來是一名豪強的大莊園,經過陳暮的翻修整改,變成了現在這樣,能同時容納數千師生,條件很不錯。
主要還是因為漢代的讀書人比較金貴,畢竟在一個連書本都無法普及的年代,普通人若是能夠認字,都可以輕鬆找一份謀生的職業,在官府當吏。
比如鄭玄雖然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鄭國的後代,但早年家境貧困,能夠讀書還是靠著祖上傳下來的一些書籍學習。
後來因為識字,就成為了鄉嗇夫、鄉佐等鄉間小吏謀生,直到杜密提拔,才入太學讀書。
而且實際上東漢時期的文字,如果是楷書,現代人認字也不難,因為是繁體字。隻不過如果對文言文沒有研究,這些繁體字組成為文言文,現代人就看不懂。
對於文言文的晦澀難懂,現代人應該深有體會。一段話,逐個字因為不同解釋,就有可能造成不同含義的解讀。這也是為什麼光一本《論語》,總計不過一萬多字,就能有無數大儒為其注釋的原因。
從這一點上來看,白話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陳暮現在當然不可能推廣白話文,如今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讓讀書人更多,認識字的人更多。而不是推廣白話文,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到蛋,飯都吃不飽,就彆想其它亂七八糟的事情。
到四月初的時候,管寧、邴原、王烈就抵達了齊國,他們現在屬於名士,還談不上大儒,但他們的學識水平卻很高,而且極為尊敬鄭玄,收到邀請後欣然願來泰山學宮講學。
等他們到了之後,陳暮便立即廣邀天下學子來泰山學宮,有大儒鄭玄的名頭,再加上諸多名士,相信今年之內,泰山學宮很有可能重塑昔日稷下學宮的麵貌,變得百家爭鳴,讓青州變成像潁川一樣的文化聖地。
而在這個時候,漢靈帝賣出去的官員也陸陸續續抵達了齊國,各縣有了主官,慢慢恢複秩序。
陳暮一邊派人暗中觀察這些官員的行為,一邊寫了幾封書信,分彆派人送出去,一封給樂安郡守陸康,一封給平原國相陳紀,最後一封,則給泰山郡丞諸葛珪。
信的內容也很簡單。
給陸康的除了邀請陸康將自己的族子族孫送來齊國以外,還有就是詢問一下樂安出兵事宜,關羽在北海剿撫並用,眼看北海和東萊很快就要回歸朝廷的懷抱,唯有泰山山腳那兩縣是最大的阻礙。
既然打算今年年底之前收服青州,就得早做準備。不一定現在就要出兵,但合圍之勢得準備好,不能讓陳暮在穩定青州的時候,泰山黃巾跑出來搞破壞。
四月中旬,陳暮跟沮授張飛典韋一起啟程前往濟南。
如今濟南平原齊國樂安四地相對安穩的春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北海和東萊雖然還有些亂,但平定也是遲早的事情,所以這段時間沒什麼太大的事情,除了齊國的兩個學校招生。
泰山書院要招12歲以下的小學生,泰山學宮要招12歲以上的初中生。以鄭玄的名氣,學宮招生很容易。反觀書院那邊就不太輕鬆。
漢朝時候孩子也是半個勞動力,貧窮人家不會讓自己家裡少個勞動力去讀書。
像鄭玄早年讀書,就是靠著有父母兄長耕種,有祖上傳下來的一些竹簡書籍,童年才能讀一段時間。
但他光吃飯不乾活也不行,長到10多歲的時候,迫於生計父母就不允許他讀書了,不得不出來乾活,就可見讀書的艱難。
也許有人說,你免費提供食宿,難道還有人不願意把子女送來讀書?
這就有點“何不食肉糜”的意思了。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孩子除了出生那一段時間,等到五六七歲,就得幫助大人乾活。
太重的體力活做不了,一般是放牛放羊喂雞割豬草種菜之類的事。
等到十一二歲,就得跟著大人去田裡耕田犁地。
在嚴重缺乏耕牛的時代,人就是牛,就是在田裡乾活的牲口。
古代一畝田地的產出有限,正常情況下,漢朝一畝地產3石粟,一戶五口人家,每天要吃最少30漢斤食物,相當於現在6.6公斤左右,一石是120斤,四天就能吃完畝田半年產糧。
再加上挖野菜、自己種菜,打獵抓魚蝦等食物來源,五口之家要想吃飽飯,最少得耕種二十畝田地,所以百姓對於勞動力的需求之大可想而知。
不說古代,單說現代社會偏遠農村當中,讓孩子隻念完九年義務教育,然後回家種地打工結婚生子的大有人在。
因此招小孩子讀書,非常困難。隻能招有錢人家,比如豪強和官宦人家的孩子。
這件事情陳暮也有安排,在生產力沒有提升上來之前,一切宏大的設想都隻是空談,現在最要緊的,便是儘快平定整個青州,讓青州恢複秩序,讓生產力提升,儘快發展。
抵達濟南後,陳暮和劉備在於陵城會麵。
今日春風吹斜,城外亭舍下,劉備立於亭中,笑吟吟地看著他們。
“大哥。”
“翼德子歸公與。”
劉備上來跟張飛陳暮一個大大的擁抱,笑著打量陳暮道:“四弟的個頭好像又長高了些。”
“是嗎?”
陳暮比劃了一下,發現好像確實長高了一點。
他是167年生人,兩年前黃巾之亂的時候17歲,個子大概一米七。
不過男生要到22歲才定型,如今19歲了,確實長高了一些,應該一米七四左右。等到二十二歲的時候,應該可以到一米七八。
“子歸確實高了很多,兩年前在雞澤時,在我胸口,現在到我頜下。”
沮授笑著打趣。
陳暮翻了個白眼,漢朝人明明營養沒有現代人那麼好才是,但一個個基因突變似的,個子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