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問路。”
“何謂投石問路?”
眾人好奇。
陳暮笑了起來:“當然是字麵意思上的投石問路,我們先休整兩日,等大營紮好之後,再派司馬俱勸降。”
“那就先這樣。”
劉備點點頭,確定了第一步方案,宣布散會。
等會議結束之後,劉備把陳暮叫到了自己的帳篷裡。
帳篷不大,就是普通的士兵帳篷,連一張桌子都沒有,隻有張小台子放了一盞燈。
兩人相對而坐,劉備說道:“四弟,你老實跟為兄說,你到底做何打算?”
一想到城裡除了黃巾賊以外,其他人多是普通百姓,劉備就覺得千萬不能讓自己四弟胡作非為。
不然打贏了仗,死了那麼多百姓,他都覺得心裡不舒服。
陳暮無奈道:“大哥想知道?”
“你必須告訴我。”
劉備態度堅決。
“好吧。”
陳暮想了想說道:“我最近與泰山學宮一些喜歡發明的學生改進了投石車,增加了射程和威力。我打算用投石車進攻,每日扔石頭,逼徐和退守泰山。”
徐和為什麼要比司馬俱難處理?
因為縣城並不是他的老窩。
就跟張燕縱橫太行山一樣,徐和打不過官軍可以隨時往身後的泰山裡撤。
根據探子來報,昌國後方的馬鞍山早就被徐和經營得如一塊鐵桶,裡麵到處建造了山寨,囤積了大量糧草。
一旦官軍攻打,就藏身於莽莽泰山之中。
雖然泰山山脈不像太行山山脈延綿萬裡,橫跨幽、冀、並、司、豫,可架不住也是個山脈,彆說藏二十萬,就算是百萬人也綽綽有餘。
所以對於丟掉昌國般陽二縣,徐和是一點都不心疼,隻要山在,官軍就拿他沒有一點辦法。
正因為如此,劉備才疑惑不已:“我們不是就怕徐和退守泰山嗎?為什麼要逼他出城守山?那樣的話,恐怕一兩年都不一定拿得下他。”
陳暮理直氣壯道:“臧霸不是說有辦法嗎?等徐和進山,就讓臧霸按他的辦法來。”
劉備無語。
好家夥,我看你是根本就沒有辦法吧。
還以為四弟有良策。
沒想到是餿主意。
要知道臧霸雖然熟悉泰山地形,但熟悉地形和能不能打進去是另外一回事。
徐和退守山寨,易守難攻,到時候恐怕沒那麼簡單就能上山。
隻是劉備自己也想了很久,苦思想不出什麼計策,覺得這或許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了。
畢竟不管是強攻還是用投石車給壓力,徐和最終肯定還是要撤到山上去。
結局一樣,隻是強攻傷亡大,投石車傷亡小的區彆而已。
最後還是要看臧霸。
想到這裡,劉備也隻能歎道:“也隻能這樣了。”
“大哥勿憂。”
陳暮看到他愁眉苦臉,笑著安慰道:“實在沒法,我們就圍山便是。如今青州百廢待興,百姓都分到了田地,隻要風調雨順,沒有大澇大旱,糧食必然充足。賊軍困在山中,哪怕收了春糧,二十萬人也必不能持久,最晚明年初,他們的糧食耗儘,最後還是得下山投降。”
“隻希望那徐和能夠識時務,不要負隅頑抗就好。”
劉備點點頭,說道:“天色已晚了,四弟就與我同床共枕抵足而眠吧。”
陳暮早就習慣了,便說道:“那我就不回自己營帳了。”
兩兄弟吹滅了燈,躺在床上又說了會話,才沉沉睡去。
第二日,又是一天的忙碌,營寨終於紮好。
四周建起木質柵欄,各種防禦工事也開始慢慢修建,遠處就是泰山,成群結隊的士兵從山裡砍伐樹木,運往營寨。
徐和眼睜睜地看著官軍在修建防禦工事,準備攻城器械,卻不敢阻止,也不敢出城作戰。
原因很簡單,他人手不足。
彆看徐和聚眾二十萬,但實際有戰力的隻有六萬人,而且還分在兩縣。
昌國他隻安排了四萬人馬,另外兩萬人在般陽。
昨夜他就下達了命令,讓般陽的人撤進山中,所以現在昌國城內,也隻有四萬人,比官軍還要少一萬。
當初大賢良師張角有二十多萬可用之兵,卻被朝廷精銳不過三四萬人馬打得節節敗退,更何況現在還是自己人少,對麵人多。
因此徐和打死都沒有想著出城,甚至已經在考慮帶著人馬從西門逃出去,與般陽的人在山上會和了。
而在這個時候,司馬俱也已經受了命令,帶著說客準備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