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孝康皇帝陛下去世的第七日,國喪禮儀正式開始。
在楊彪的帶領下,洛陽百官皆身披素服,按照官員大小品級,立於嘉德門外的廣場上。
與以往大朝議時官員會議論紛紛,來往寒暄不同,今日氣氛極為壓抑,整個廣場上第一批官員就達到數百人,鴉雀無聲,十分安靜。
一來這次不是朝議,而是國喪,肯定不能大聲喧嘩。二來現在朝廷局勢緊張,洛陽周邊兵災不斷,令人心驚膽戰。
諸多官員們肅穆而立,站在百官最前頭的,是三公九卿,大將軍何進稱病不出,不參與喪禮。
隨著讚禮官一聲呐喊,嘉德門慢慢打開,百官緩緩入內,來到玉堂殿外。
玉堂殿奏起了哀樂,鑼鼓箜篌編鐘奏響,聲音莊嚴肅穆,聞之令人涕泗橫流,黯然心傷。
在讚禮官的指揮下,百官進入殿內,太後皇後兩位皇子以及其他皇室成員都在靈柩前等待,官員們陸續進入,按照序列排次站好。
緊接著就是哭,由讚禮官指揮,以太後皇後為首的舉哀成員按禮儀官的指揮,百官高聲哭、踴,哭得那個叫撕心裂肺。
這個情況要持續七天之久,等到洛陽數千官員全都哭過之後,就輪到從外地趕來的諸多官員、諸侯等。
然後再持續七日,最後再停靈七日,足足四七二十八天,接著新皇登基,先皇下葬。
劉辯登基之後,尊母親何皇後為皇太後,由於少帝年少,何太後臨朝稱製。宣布大赦天下,改元為光熹。封九歲的皇弟劉協為渤海王。封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同錄尚書事。
原本劉辯登基,按道理來說朝堂應該算穩定下來。再過兩日,就要把先皇下葬,一切都歸為寧靜。
但董太後卻十分不安,在劉辯登基後,就召見了張讓。
“張讓,朕待你不薄吧。”
劉宏平日住在南宮,而董太後住在北宮的永樂宮,因此被稱為永樂太後。
張讓為常侍之首,董太後就在永樂宮召見了他。
“太皇太後說得哪裡的話。”
張讓匍匐於地上,恭敬地道:“往日太皇太後對待奴婢等人,恩重如山,奴婢等人亦是願以死報效。”
董太後跪坐在席上,麵容冷厲道:“以死報效就免了,今日找你來,是有事相商。”
“太皇太後請說。”
“哼,何進之妹,不過是屠夫之家,始初我抬舉她,讓她能夠進宮來。今日她孩兒即皇帝位,內外臣僚,皆其心腹;威權太重,對朕甚是無禮,我將如何?”
“這......”
聽到這句話,張讓心裡忽然一動,想起了陳暮之前說過,政治的核心,就是平衡之道。
現在何家日益猖狂,外有大將軍何進,內有何太後,董太後地位看似高,實際上不過是被人高高架起,一無權力,二無威望,根本無法與何家抗衡。
如今董太後不甘心就這樣在與何家的權力鬥爭中失敗,要找自己出主意,看來陳子歸果然料事如神,早就想到了這一點。
張讓稍稍思索,便說道:“如今何家所倚仗者,不過是大將軍手握兵權,權威過重。太皇太後可臨朝,垂簾聽政;封皇子協為王;加國舅董重大官,掌握軍權;重用臣等:大事可圖矣。”
董太後大喜,可片刻後,又道:“隻是那何進為大將軍,天下兵馬都歸了他管,便是董重再加封,頂多不過是驃騎大將軍,手中兵權依舊不多,如何抗衡?”
張讓想起了昨日王鈞的話,他隱隱記得,王鈞曾經跟他說過,那董卓手裡握有不少的兵權,於是建言道:“太皇太後聽說過董卓嗎?”
“自然知道。”
“我聽聞董卓為隴西臨洮人,乃是翟王董翳之後裔。董翳為良史董狐之後裔,亦是辛有之裔,與河間董氏同出一源......”
“你是說?”
董太後睜大了眼睛,這親戚關係還真是拐彎抹角,得往上追溯個五百年了吧。
張讓點點頭:“不錯,太皇太後可認董卓為侄,加以封賞。”
董太後了然於胸,欣喜道:“不錯,正該如此。”
這個時候董卓其實已經到了黽池,駐紮於此。
黽池在弘農郡,離洛陽不過100多裡,兩三日之內就能抵達。
何進召他來,實際上是防禦南麵豫州叛軍,讓他前去攻打,結果董卓按兵不動,拖延時間,就是不去。
這一日太後詔書抵達了董卓大營,董卓聽了命令之後,立即吩咐軍中手下前來議事。
董卓帳下,李傕、郭汜、張濟、樊稠、李蒙、王方、徐榮、段煨、胡軫、楊整修、牛輔、董越等人濟濟一堂。
除了他們以外,還有另外兩個人,一個是閻忠,一個賈詡。
賈詡在中平二年就加入了董卓陣營,當時西涼大亂,韓遂邊章四處搞事,為圖自保,賈詡就跟了同是武威姑臧人的牛輔,加入到了董卓軍裡。
而閻忠則是今年加入的董卓陣營,今年涼州又亂起,韓遂又開始搞事,蓋勳等人組織力量在漢陽郡進行抵抗,結果被韓遂擊敗,滿城官員都逃跑了,跑去了雍州加入到了皇甫嵩陣營。
當時董卓也在皇甫嵩陣營,閻忠那時收到了一封密信,於是就以老鄉的關係,加入到了董卓陣營當中,現在就跟著董卓來到了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