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當夏日的熱風拂過洛陽城時,街上來來往往的百姓已經少了許多,這麼熱的天氣,沒有人願意頂著大太陽出門。
何進在大將軍府中與荀和商議,袁紹今日進軍,預計午時就能抵達洛陽,得下定決心什麼時候動手。
“事態緊急,宜早不宜遲。袁本初抵達洛陽後,大將軍應該立即帶兵入宮。”
荀和給出了建議。
何進點點頭:“正當如此,還有那司隸校尉劉備,尚書令陳暮,我到時候就讓天子下召,將他二人奪職,讓先生擔任尚書令,袁本初做司隸校尉。”
陳暮嗎?
荀和在心裡思索著,得罪他的話.......無所謂了,現在大將軍即將取得勝利,黨人上位在即,陳子歸畢竟不是自己人,等自己得到了勝利果實,陳子歸無權無勢,能奈我何。
若是他能夠識時務,為我所用,看在以前也幫我出過主意的份上,不介意讓他繼續為官,用他的才智造福一方百姓,若是不識時務的話......
荀和眼眸裡閃爍過一絲寒光,黨人為了今日已經犧牲了太多,何進必須成功,誰敢阻攔他就殺誰,陳暮也一樣。
正在這個時候,門外衛士忽然來報:“大將軍,府外來人,太後請大將軍入宮一敘。”
“太後叫我?”
何進略微狐疑地看了眼荀和。
荀和思索道:“應當是太後等待不急,想要找大將軍詢問,何時可以扳倒太皇太後。”
何進問:“那我該去嗎?”
荀和翻了個白眼:“自然要去,其實太後即便不叫大將軍,我也會讓大將軍今日進一趟宮,讓大將軍請何太後與天子去東宮。”
“東宮?”
何進納悶道:“讓太後與天子去東宮做什麼?”
荀和解釋道:“大將軍帶兵入宮誅殺宦官,宦官必然不甘坐以待斃,到時候挾持太後與天子,大將軍投鼠忌器,反倒不好處理。所以在行事之前,要請太後與天子去東宮,東宮四麵高牆,隻有樂成門一個出入口,隻要派兵守住,則萬無一失。如此便能將宦官圍剿於西宮,而不會傷到太後與天子。”
何進恍然大悟:“先生說的確實有理,我險些忘了此事。”
倒不是何進忘了,而是何太後跟天子現在很安全,有郭勝跟趙忠等幾個親近他的宦官保護著。即便蹇碩手中有兵權,內宮禁衛也不敢對太後與皇帝怎麼樣。
隻是現在闔府上下幕僚全都嚷嚷著要誅殺宦官,哪怕何進想把親近自己的那一批宦官保下來,也因為內部與外部壓力太大,而不得不作罷。
很多人以為何進優柔寡斷,難成大事,實際上你到了何進那個位置,也會十分猶豫。
究其原因,有以下四點。
一,蹇碩跟董太後被除掉,沒有了外部壓力,讓何進覺得宦官已經沒有任何能力威脅到他。
二,很多宦官決定投靠他,願意為他效力。
三,郭勝趙忠與他有舊,是郭勝幫助太後入宮,才有了何進今天的地位,是趙忠擔任大長秋時,在太後毒殺王美人的時候策動宦官幫忙勸說先帝,又鼓動諸多常侍一起幫忙掏腰包出錢,才讓先帝消氣。
四,張讓是他的親家,他另外一個妹妹嫁給了張讓的兒子。
特彆是第三點和第四點,使得舞陽君何苗何太後都在為張讓趙忠等人說話,身邊的親戚都反對,何進本人又跟宦官牽扯太深,利益糾葛,隻要是個正常人,都不會那麼果斷下決定。
所以曆史上從漢靈帝死之後,何進府裡的幕僚們就天天嚷嚷著殺死宦官,每日唆使催促何進帶兵入宮,結果一直到八月份,拖了三四個月他都沒有下定決心。
最後終於狠下心之後,又很快被何苗與舞陽君出賣,被宦官提前一步埋伏,反倒自己先一步送了性命,確實是一件挺可悲的事情。
不過那時何進之所以猶豫,最大的因素就在於除掉了外部壓力,何太後舞陽君何苗給了不少內部壓力。
而現在內部壓力還沒有給到何進身上,外部壓力就已經給過來,讓他毫不猶豫地下了決定。
現在最大的外部壓力就是蹇碩跟董太後,何進打算以誅殺宦官的名義,將蹇碩與董太後一起除掉,如此一來,既解決了宦官問題,又能夠將蹇碩跟董太後一網打儘,一石二鳥,十分陰險。
當下,何進就帶著兵馬,在士兵的護衛下,浩浩蕩蕩入宮。
當然不是入西宮,而是去了外宮崇德殿等候。
片刻功夫,何太後就施施然過來。
何進行禮之後,才剛坐下,何太後就說道:“我聽說大將軍要誅殺諸常侍?”
隻這一句話,何進就頭皮發麻,連忙問道:“是誰告訴太後的?”
何太後道:“是母親告訴我。”
何進皺起眉頭:“這些事情,你們就不要插手了。”
何太後不高興了,冷聲道:“大將軍是不是忘了,我等始共從南陽來,俱以貧賤,是在宦官們的幫助下才有了今日,你現在是要兔儘狗烹,棄信忘義否?”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