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隗會救袁紹嗎?
答案自然是毋庸置疑。
雖然袁紹不是袁隗的兒子。
但他卻是袁家嫡子。
哪怕他是妾生子,可袁紹過繼給了袁成。
袁隗這一代有四人,老大袁平,老二袁成,老三袁逢,老四袁隗。
其中袁平與袁成早夭,而袁平好歹留了一個兒子袁遺。
袁成卻膝下無子,袁逢就把袁紹過繼給了他。
所以袁紹就是袁成的兒子。
如此一來,袁紹反倒是大宗嫡子,身份地位比袁術還要高。
目前袁家這一代人當中有五人。
袁平的兒子袁遺,袁成的兒子袁紹,袁逢的兒子袁術袁基,以及袁隗自己的兒子袁胤。
其中最出彩的就是袁紹跟袁術,袁遺袁基袁胤碌碌無為,並沒有什麼才乾。
因此不管是從家族聲望的角度來考慮,還是從保護自家人才的方向看,袁隗都會想辦法出手幫袁紹擺平這件事情。
作為一隻老狐狸,袁隗太清楚他該怎麼去做,隻要搞定滿朝文武百官以及兩位太後,那天子的意見,反而是其次,並不需要在意。
滿朝文武百官很簡單,袁家門生故吏遍布朝野,其他人就算跟袁家沒有關聯,看在他的麵子上,也不會落井下石。
至於太皇太後跟太後那邊,也有辦法解決。
太皇太後為人貪婪好財,先帝貪財的性格就是被她教育出來,那就許以錢幣。
何太後沒了大將軍撐腰,朝中地位不穩固,那自己這個百官之首的太傅,加上袁紹手中的兵權夠不夠?
雖然在這件事情上,另外兩個握有兵權的人也很重要。
一旦董卓跟劉備聯合起來找袁紹的麻煩,那即便是何太後與太皇太後,也得掂量掂量他們的手中的兵權。
但袁隗早就有所打算。
一來太皇太後認了董卓這門親,董卓要想上位,少不得他這個太傅出力。
二來董卓也算是他袁家門生故吏,有這份情誼在。
所以隻要用金錢買通太皇太後,讓她出麵為袁紹說話的話,那董卓不管是看在太皇太後的麵子上,還是看在他這個老上司的麵子上,大抵都不會較真。
至於劉備。
嗬嗬。
袁隗不是沒想過以劉備那曾經頂撞何進的愣頭青性格會彈劾袁紹。
但那又怎麼樣?
隻要太皇太後、何太後、滿朝文武加上董卓一起給這件事情定性,一個小小的劉備根本翻不起什麼浪花來。
身處於權力頂層漩渦的老狐狸袁隗看得比誰都清楚。
在統治階層眼裡,隻要掌控權力的那一批人統一意見,那麼其它任何事情都已經不重要。
而所謂的那些無辜者的鮮血眼淚,被莫名屠殺的宮裡人與普通民眾?
對不起,你們死了就是白死了。
誰讓你們沒有後台,沒有人給你們撐腰呢。
從皇宮裡出來之後,袁隗在護衛的保護下,坐上了馬車,跪坐在車裡閉目養神。
這次進宮,他的目的已經達到,說動了何太後,也利用太皇太後的貪婪,讓她同意將袁紹帶兵入宮這件事情定性為誅殺宦官的正義之舉。
接下來就是靜等朝議開啟,隻要在朝議上董卓保持沉默,那麼劉備跳得再歡,孤掌難鳴,一樣沒有人會在意。
袁家府邸就在皇宮邊上的步廣裡,馬車緩緩抵達了他的宅院門前。
“家主,驃騎大將軍來了。”
袁隗的馬車才剛剛停下,等在門口的仆人就上來提醒。
董卓?
聽到仆人的話,袁隗在心裡思索。
他來做什麼?
難道是想要撈什麼好處?
袁隗一邊在心中快速思考,一邊緩緩走下馬車。
跟普通人想問題不同,普通人想問題,想的是如何解決問題。
而袁隗想問題,則想的是如何讓問題直接消失。
正所謂既然解決不了問題,那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所以一開始,袁隗就走的上層路線。
劉備愚忠他是知道的,也很清楚,袁紹帶兵入宮這件事情可大可小。
以劉備那性格,說不準就會把事情鬨大。
可隻要太皇太後跟何太後沒有意見,劉備再反對也沒有用,直接會被無視。
因此在彆人眼裡,袁紹的事情關鍵在董卓跟劉備二人身上。
而在袁隗眼裡,關鍵卻在太後與太皇太後。
太皇太後可以說動董卓。
而劉備肯定會聽取太皇太後與何太後的意見。
到時候哪用得著那麼麻煩直接去找董卓劉備幫忙,一道皇權政令下來,就足以讓他們閉上嘴巴。
這就是老狐狸與小狐狸的區彆。
智力可能差不多。
但在看待問題的時候,憑借著多年經驗,卻能一眼找到問題的本質所在。
所以荀和他們還在糾結怎麼說動董卓跟劉備的時候,袁隗卻早已經穩坐釣魚台,根本沒有任何擔心。
隻是他唯一的問題,就是小看了董卓的野心。
他根本沒意識到,一個區區驃騎大將軍,從來都不是董卓想要的東西。
董卓要的是,是想梁冀那樣的權臣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