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太後駕崩,臨死之前,賜死何氏的消息如深秋的風一樣傳遍了整個朝堂。
在古代,皇帝死了叫“崩”。
太皇太後與皇太後死了,也同樣叫“崩”。
這是因為在名義上,皇太後與太皇太後的地位,還在天子之上。
畢竟一個是皇帝的母親,一個是皇帝的奶奶。
因此一日之內,一個太皇太後,一個前皇太後“崩”了,無異於一顆重磅炸彈,席卷天下。
如果是普通的太皇太後與太後還好。
關鍵在於,董太後是目前的最高權力掌控者。
另外一位何太後則身份比較敏感,是曾經的權力掌控者。
她們兩人一死,就意味著目前整個大漢朝的統治階層出現了一個極大的權力真空期。
雖然還有一個皇帝在。
可誰都知道,一個九歲的皇帝,顯然沒有親政的能力。
所以她們駕崩之後,造成的後果很嚴重,將是一場極大的政局動蕩。
而最讓世人關心的是,自然是在她們死之後,留下的權力真空最終會歸屬於誰。
袁隗,還是董承?
一個是百官之首,三公之上的太傅。
一個是握有兵權,董太後的親侄子大將軍。
從名義上,二人的地位是相同的。
都在三公之上,都有實際權力。
袁隗以太傅身份,錄事尚書,掌管天下政務。
董承以大將軍身份,統領南軍與宮廷禁衛,握有兵權。
因此所有人都以為將來的漢庭掌權人,是從他們二人之間產生。
卻無人知曉,在他們身後,正有條豺狼露出猩紅的凶光。
朝堂裡發生的事情離生活太遠,離百姓太遠。
統治階級無論怎麼變,那都是洛陽中樞的事情,至少對於天下人來說,該怎麼活還是得怎麼活。
中平六年十月,在青州同樣發生了一件事情。
泰山郡丞諸葛珪病逝了,華佗在泰山學宮教了兩年書,就雲遊四方去,他的吳普為諸葛珪診斷,確認為絕症,無藥可醫。
神醫在古代也不是萬能的,至少一個肺炎在這個時候就是百分比絕症。
通俗點來說,你要是認為華佗扁鵲孫思邈這些人的醫術比現代人強,那就大錯特錯了。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
任何事物都在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如果發展了幾千年水平還不如老祖宗,那才叫滑天下之大稽。
陳暮派人把諸葛亮兄弟送回泰山奔喪,諸葛珪的弟弟諸葛玄也從荊州回來。
對於這件事,陳暮的打算是邀請諸葛玄來青州擔任官員。
一來把諸葛兄弟留下來,二來也是擴充人才。
不過陸議走了。
他的叔爺陸康調離了樂安,成了廬江太守,陸議自然也得跟過去。
還有陳家兄弟,陳紀原來是平原相,可以就近照顧,現在被調入洛陽,陳家兄弟自然也得回潁川老家。
漢代可沒有寄宿的說法,留一群小孩子在離家千裡之外,自然是不現實的事情。
因此他們的長輩離任,學生們自然也得跟著走。
目前唯一沒走的就剩下崔林,崔家就在清河,離得不遠,崔琰還在泰山學宮讀書,倒也無妨。
隻是崔林今年就要畢業了,年滿十四歲,可以入學宮讀書,也得離開書院。
再加上其他孩子也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離校,泰山書院日漸冷清下來,大小班加起來隻有十多個在曆史上並不出名的普通孩子還在。
“下課!”
隨著一聲放學的聲音,陳暮收拾了一下課本,看著教室裡寥寥幾聲回應老師辛苦,不由苦笑著搖搖頭。
學生們走的走,留的留,沒剩下幾個。
隻是恰逢亂世就是這樣,生死離彆,倒也司空見慣。
知識的種子才剛剛種下去,還沒生根發芽,就已經凋零枯萎。
但這點挫折並不能代表什麼,既然離家遠的容易因為家庭因素離校,那明年就招一批離家近的,哪怕是平民學生也好。
或許他們不像曆史名人那樣聰慧,可至少穩定,先把知識傳遞下去,再考慮將來廣收人才的問題。
“兄長!”
十八歲的陳誌長得高高壯壯,站在書院外等他。
自從來了青州之後,因為身份高貴,陳誌很快被臨淄城內的豪強富二代們盯上,結交了一群狐朋狗友,眼看有墮落的趨勢。
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像陳誌這樣原本淳樸的農家少年哪裡受得了這種誘惑,一不小心就會被腐化。
因此陳暮也是果斷出手,將他送入泰山學宮讀書,一邊嚴厲教導,一邊令他認真學習。
古代長兄如父,兄長的威嚴跟父親一樣,屬於家長式權威。
多番手段,總算讓他走上正軌。
以後每日泰山學宮放學之後,他都會來泰山書院接陳鳳。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