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夜色降臨的時候,戰鬥就已經結束了。
在前後夾擊,兩麵被包抄的情況下,王摩何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跪地投降。
這讓典韋覺得有些遺憾,因為他甚至都沒怎麼出手,之前敵人進攻的時候,他隻是命令長矛手擺開陣勢防禦。
結果等到埋伏好的軍隊殺過來,把袁軍包餃子時,他們很快就投降了,根本不給他過把癮的機會。
不過典韋不是張飛,既然敵人投降了,取得了戰鬥勝利,那就已經是大功一件,倒也無所謂了,這是他獨自領軍以來,獲得的第一場勝利,也算是彌足珍貴。
擊敗袁軍之後,典韋派人押解著俘虜,一路撤退,到了平原縣以北約二十裡處的高亭。同時北麵原本青州占據的一部分渤海郡地盤,重合、陽信等地也開始收縮兵力,聚集於鬲國。
臧霸在北麵的馬頰河沿線分段阻擊,晝夜會戰,總算是擊敗了前來進犯的袁軍。他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因為渤海袁軍人數很多,從北向南進攻,一路上都沒有什麼險要之地,除了東麵的幾條河流以外,無險可守。
西麵和北麵幾次戰鬥,都是以少勝多。這得益於青州軍完善的防線準備和得當的戰術打法,同時還有雙方兵員素質、地形熟悉、士兵士氣等等多方麵原因,總結來說,就是青州早有防備,讓袁軍猝不及防。
隻不過連續幾次勝仗之後,青州軍並沒有趁勝追擊,而是開始全方麵收縮。包括北麵的鬲國,也統統放棄,臧霸率領著大軍向東南方向的安德縣靠攏,駐紮在平原東北方,開啟青州的第一道防線。
是的,包括在蒲鄉、繹幕、鬲國等地,並非是青州軍的第一道防線,而是主動出擊的一次阻擊而已。即便沒有打敗敵人的先鋒軍,也必須阻攔他們進攻的勢頭,然後開始往平原縣移動。
平原縣位於古九河包圍圈裡,附近有馬頰河、蒲河、徒駭河、鬲津河等等河流都在附近,這些地方土製較為柔軟,泥沙淤積,又有大量的衝積扇交彙處的扇緣窪地。
簡單來說,就是如同白洋澱那樣的沼澤湖泊不少,漢代的雞澤鄉、黃澤鄉、巨野澤縣、雷澤鄉等等,都是這樣的地形。因此青州軍在這些地方擁有大量的水寨、堡壘、營地、船隻,就是用來與敵人進行沼澤地決戰。
而就在青州軍主動出擊,把袁紹派來的先鋒軍一一擊退之時,兩日後,率領主力大軍才剛剛抵達夏津的袁紹就已經接到了消息,一時間勃然大怒,懲罰將領的同時,又想要親領大軍進攻鄃縣。
好在他的謀士團還算理智,將他勸下。袁紹恢複冷靜之後,似乎回想起了自己早年的雄主之姿,不再選擇孤注一擲,而是徐徐緩圖,再次派出輕騎和軍隊出兵掃蕩。
一場大規模戰爭遠不是那麼快就能打得起來的,雙方都會進行試探性攻擊。包括袁紹派出去的先鋒軍,也是一次次地試探,摸清楚敵方底細。
曆史上袁紹是建安五年正月,也就是公元199年農曆1月份打算進攻曹操,到2月份才從鄴城出發到達黎陽,然後派出顏良文醜等人進攻白馬、延津等黃河渡口,以保障主力渡河。
兩地守軍守了足足兩個月,到4月份曹操才親自北上,率領大軍解了白馬延津之圍,然後遷徙百姓南下,等到八月才開始在官渡對峙。
所以說真正的大規模戰爭要想立即在一朝一夕之時結束,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十幾萬大軍看上去僅僅隻是個數字,但加上後勤人員,總人數可能要超過三十萬,他們的糧草、武器、裝備、協調調度,怎麼可能在一兩天完成?
因此哪怕袁紹再急,他也隻能先以少量前軍進行探路,然後主力部隊在後方進行軍事調度,等待一個合適的進攻時機。
就跟袁紹準備進攻河內一樣,在他認為河內不足以對他產生威脅,而最大的敵人是青州之後,主力開始大規模往東部調遣,從鄃縣到夏津短短不過七八十裡路,上百平方公裡範圍內,大量的遊騎、步兵到處遊弋,對青州派出去的斥候、崗哨、營寨進行打擊。
一時間山雨欲來風滿樓,青州軍的主力部隊也是馬上開始往後遷移,前線很快就變成了鄃縣。鄃縣離平原近在咫尺,這座城池必然是雙方爭奪的一處中心區域,所以劉備也是加緊堅固城池,收縮兵力,準備在第一道防線給袁軍迎頭痛擊。
這段時間是雙方的準備與試探階段,兩邊的探馬和斥候如何在廣袤的河北平原上正鋒相對,互相攻擊就暫且不表。青州和冀州之間大規模戰爭已經有了個開端,至少短時間內不可能有結尾,此時洛陽這邊,也在發生戰鬥。
八月初,秋風起。今天是個沒太陽的陰天,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帶著野花香氣的和煦春風在山間裡慢慢地飄蕩。原本翠綠的山林變得青褐交嵌,林下積攢了厚厚一層積葉,踩在上麵發出咯吱咯吱響聲。
“看清楚了嗎?”
“看清楚了。”
“東麵那處是幾個人?”
“六個,西麵呢?”
“也是六個。”
“待會悄悄摸過去,我處理東麵的,你處理西麵的。”
“好!”
管承和王丹兩個洛陽軍的校尉領著數人蹲在一處密林下,這裡是林慮穀外北麵的山林。
林慮穀外圍的山勢並不算陡峭,甚至還有大量的穀地和平原,在後世這裡就是躍進渠附近,雖然處於連綿大山當中,但這些山多為不到數十丈高的小山,沒有特彆陡峭的山勢,要往西麵走,進入林慮山脈才會山巒重疊,難以逾越。
此地袁軍就駐守在穀口兩側的山頂上,布置了大量的防守機關,如果從林慮穀東麵穀口出來,就會遭到他們的打擊,而且他們還在西麵山林中布置了大量的陷阱,也很難從山中攻過去。
但相比於嚴防死守的西麵,東麵的防禦就差了很多。
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來盯防林慮穀內的林慮縣城的洛陽軍隊,而東麵就是安陽,過了洹水河不到百公裡就能到鄴城,後麵還有密密麻麻,大量的袁軍駐守,比如九侯城、武城等鄴城的衛星城等地,守衛鄴城的袁軍數以萬計。
在後方有如此多軍隊以及重要城鎮的支持下,林慮穀口的袁軍雖然知道安陽城外已經有洛陽軍隊在進攻,卻也並沒有覺得感覺到了威脅。
畢竟他們占據在穀口內,兩邊都可以進行防禦,一旦敵人從穀外進攻,他們同樣可以利用防禦工事堅守,然後呼叫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