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和諸葛亮他們是小學同學,按理來說是認識的。隻不過諸葛亮他們在小班,和陸議陳鳳他們是同班同學,陳群是大班的班長,和崔林一個班,年長諸葛亮他們四五歲,很少和他們玩在一起。
並且從泰山書院畢業之後,陳群就被家人帶回了潁川,所以大家並沒有一起在泰山學宮讀書,又是近十年未見,現在站在一起,互相對視,居然都沒有認出彼此來。
兩邊都看著挺眼熟,就是想不出在哪裡見過。沉默了好一會兒,陳群才略微遲疑地說道:“在下陳群,字長文,幾位看著眼熟得很,不知......”
“原來是陳群學長,在下諸葛亮,字孔明,這是孔儉,這是姚博,這是黃琦,學長是否還記得,當年我們在泰山書院。”
諸葛亮這才知道對麵的居然是當年大班班長陳群,因此按照學宮的習俗,稱呼他為學長。
這四個人基本都在1718歲左右,且隻有諸葛亮有自己的字。
古人男子一般是二十歲及冠取字,但也有例外,那就是父母去世得早,必須早當家,所以沒到二十歲也可以取字。
四人當中諸葛亮父母雙亡,因而早早取字。孔儉姚博黃琦等人家中長輩還在,因此不能算成年,就並沒有取字,要等冠禮之後才行。
諸葛亮給他們介紹之後,孔儉幾人也是一一拱手行禮。
陳群這才恍然道:“你們是小班的,當年你們不過是五六歲,沒想到一眨眼,卻是這麼大了。”
諸葛亮笑道:“學長離開書院早,當年大班的學長大多去了學宮,我們在書院讀了五年,又在學宮中讀了五年,今年剛好結業,因而跟隨師君在軍中做小吏,長長見識。”
“原來是這樣。”
陳群努力從記憶裡找出那個時候的回憶,恍惚間想起了自己幼年好友崔林,便問道:“你們認識崔林嗎?大班的那個崔林,他現在怎麼樣了?”
諸葛亮說道:“崔林學長高我們幾屆,早就已經結業了,因為成績優異,最開始是在政務司擔任佐吏,後來政績出色,被調去地方擔任監察,去年被劉青州舉為孝廉,現在已經是東安縣令。”
“崔林都已經當縣令了嗎?”
陳群有些驚訝。
當年崔林的成績在他之下,沒有想到崔林居然扶搖直上,都已經是六百石縣令了。
他知道青州是公檢法分離,縣城當中,有縣尉、監察以及律令,僅在縣令與縣丞之下,分彆代表了抓捕權,監察權以及審判權。
公檢法分離之後,對縣令的權力壓縮了不少,但畢竟是一方縣城之主,對縣尉監察以及律令有領導權,因此官職不算低,隻有通過舉孝廉或者茂才之後,才能夠擔任。
聽到崔林年紀輕輕已經是一城之主,陳群還是頗為感慨。
如果不是當年天下大亂,父親陳紀從平原相的位置下來之後,不得不跟著父親回到潁川,興許他也在學宮,係統地學習那些令人向往的新知識,而不是隻能通過師君寄來的一些書籍,管中窺豹,隻得一斑。
而更讓他感慨的是,若是自己依舊留在書院的話,從學宮畢業之後,應該也早早地結業跟隨著師君陳暮了,這樣起點會比現在高太多,或許成就不比崔林差。
要知道,他現在也不過是在軍中擔任主簿書吏,跟諸葛亮他們的職位是一樣的,現在年輕的學弟都已經跟他職務差不多,同班同學都已經爬到了他的頭上去,這讓陳群心中難免有一種落差感。
並且陳群還知道,未來人家的道路肯定要比自己寬敞得多,因為人家有泰山學宮這塊金字招牌的結業證書,是泰山學宮出來的弟子。
有了這塊金字招牌,至少在青州政壇體係當中,他們肯定可以扶搖直上,比彆人升遷速度快得多。
何況陳群也聽說過,泰山學宮的結業生就跟當初太學和鴻都門學的結業生一樣,剛一畢業,就能夠授予一些不錯的職位。
而從諸葛亮他們不過是剛剛結業,就能進入軍隊跟隨師君陳暮來看,他們幾人應該是最優秀的那一批。
畢竟從學宮畢業的畢業生也分三六九等,能夠跟著師君,那必然是最好的幾名,否則的話,根本沒資格過來。隻要有師君扶持,以後他們的未來肯定是一片光明。
反倒是自己出身於潁川陳氏,靠著長輩門蔭,加上小時候的關係,才能夠進入軍中跟隨左右。而人家卻十七八歲就已經做到了自己這個地步,相比於之下,確實令人唏噓,也後悔沒能夠在學宮繼續讀書。
一時間,看到這群年紀不過十七八歲,卻意氣風發的少年們,陳群都有些想要找到師君陳暮,央求他能幫自己開後門,讓自己重新回學宮讀書的想法。
陳群是後悔沒能進入學宮,一旁的司馬懿司馬朗楊修等人卻也是頗為豔羨地看著幾人。
泰山學宮,如今早已經成為天下聞名的教育聖地,比之當初的太學和鴻都門學都要興盛。
這是因為紙張以及印刷術的出現,打破了世家門閥的知識壟斷,原本太學和鴻都門學典藏無數,但因為都是竹簡或者石刻,導致普通人學習不易,除了那些豪門世家子弟以外,即便是寒門子弟,上升機會都非常少。
而隨著泰山學宮的出現,其中典藏了無數從太學與鴻都門學運來的經典書籍,吸引了天下士子前去讀書,又有大儒傳授經典,廣納人才,使得泰山學宮如今極為昌盛,比之當年的稷下學宮還要繁榮。
他們這些世家子弟雖然也有家傳經典研習,但終究是比不過泰山學宮藏書無數,因此對於泰山學宮的學生,司馬懿司馬朗楊修這些人還是非常羨慕,羨慕他們能有這麼好的機會。
實際上最早泰山學宮開課的時候,世家子弟是不屑去的,甚至因為紙張的出現,很多有遠見的世家能夠見到未來必然會對世家門閥地位進行衝擊。
所以很多世家對泰山學宮是抵觸的形勢,寧願讓子弟繼續研習家傳書籍,也不願意去青州摒棄門戶之見,學習更多的知識。
但也僅限於此了。
也有人說,陳暮弄出紙張和印刷術,世家門閥必然會發瘋一樣進行抵製,並且將青州引為仇寇,瘋狂進行敵對。
然而我們要知道的是,東漢末年的世家門閥力量本身就不像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時期那麼強大,影響力也有限,最厲害的就是汝南袁氏和弘農楊氏。
袁氏在和青州打仗,楊氏則在朝廷支持劉備。
除了袁氏和楊氏以外,其它世家門閥要兵沒兵,要權沒權,頂多就是有幾百上千家族死士而已,就這點實力想動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