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為主?
李宣的話讓袁譚心中起了軒然大波。
即便他再蠢,也知道這是死路一條,因為袁氏目前全靠他爹撐著。
一旦他敢自立,手下那些人絕對不會支持他,劉夫人想廢掉他的權力,麾下的將領謀士也不會同意。
不要忘記,城中除了他袁譚以外,還有一個袁熙。隻要他敢這麼做,那些將領謀士就敢擁戴袁熙上位,將他的軍權大印收回來。
所以聽到這個提議,袁譚幾乎毫不猶豫地道:“表兄,自立為主乃是尋死之道,切莫再說了,我斷然不會抉擇。”
李宣擺擺手,笑著說道:“外親彆急,我隻是把你目前僅有的三個處境說出來而已,若外親覺得我說得有道理的話,且聽我慢慢分析,慢慢道來。”
“請說。”
袁譚也是走投無路了,既然有個“明白人”能幫他分析時局,自然是萬分願意。
李宣就說道:“先說第一條投降劉備,這算是個好去處。”
“好去處?”
袁譚詫異:“袁氏與劉備為死敵,這也算是好去處嗎?”
李宣說道:“因為劉備不會趕儘殺絕,此人極為名聲,答應了長公子,就不會斬草除根,將來未嘗不能出仕於朝,高官厚祿。公子可知道,當年我父親是如何評價劉備的嗎?”
“願聞其詳。”
袁譚說道。
李宣坐在席上,探頭對袁譚說道:“當年我父為東平相,劉備出征討伐董卓,路過東郡,聽聞我父在東平,特意前來拜訪,他們交談過後,前幾年我父親臨終之時對我說,時局將亂,天下間的英雄沒有超過劉備的。王芬張邈與我交好,袁紹是你們的姻親,但是你們切勿依附這些人,一定要歸附劉氏。”
“李公對劉備評價如此之高?”
袁譚驚訝道:“那為何表兄卻是來了冀州?”
李宣苦笑道:“外親應該知道,德高公是我堂叔,他無子無女,去世的時候,公舒先生便希望我能過來幫他處理後事,結果.......”
袁譚就沒說話了。
黨人一派關係錯綜複雜,李膺當年是黨人領袖,天下楷模,他的侄子李度便一直跟著大將軍何進,後來何進死後,又跟隨王芬。
李度是李膺兄弟的兒子,李宣是李膺的孫子,論起關係,李宣就是李度的堂侄,李度當年受李膺的事情牽連,遭受了黨錮,沒有娶妻,一輩子無兒無女連個人送終都沒有,李宣前來吊唁,結果來了就走不得,全被袁紹強行留下了。
歸根到底,還是袁紹靠黨人起家,結果背刺黨人之後,怕黨人逃離冀州利用他們的名望和士林地位與他作對,因此乾脆名義上是讓黨人繼續留在冀州出仕,實則幾乎跟軟禁沒什麼區彆,不準他們離開。
李宣見袁譚不說話,就繼續道:“當然,這隻是其中一條選擇,外親願意與否,就得權衡利弊。”
“嗯。”
袁譚不置可否地點點頭,不到萬不得已,他不會選擇這條。
李宣說道:“再來說一說突圍北上去找袁公,此法也是尋死之道,城外十數萬大軍,恐怕難以突圍,九死一生,而且城中將士士氣低迷,根本不可能衝得出去,長平之戰就是前例,此乃是下下策,我不建議外親如此抉擇。”
“自立為主也是下下策,我也不會選。”
袁譚立馬說道。
“那就再來說說剩下的,也是隻能被動選擇的一條道路——守城!”
李宣道:“堅守無外乎頑強抵抗,但城中糧草不多,即便是省吃儉用,立即搜羅城中其餘食物,如老鼠、雞犬、牛羊,乃至於在城中開辟菜地,我估計頂多維持半年吧。”
“現在袁公北上,即便把河間中山國巨鹿渤海等郡國收複回來,也需要大量的時間穩定局勢,且此時正是秋冬時節,百姓也隻有過冬的糧食,除非袁公縱兵劫糧,否則自己的補給都會成為困難,更彆說支援鄴城。”
“因此如果公子寄希望於在城內等到袁公來救,其實很渺茫。最重要的還是城內軍心浮動,劉備軍每日散發海量文書,動搖軍心,城中不少軍官士兵恐怕都頗為意動,想要維持局勢,沒那麼容易。”
“外親現在麵臨的問題可謂是內憂外患,糧草是個問題,士兵士氣是一個問題,還有劉夫人咄咄相逼,同樣是一個問題,外親想要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打開局麵,可謂難如登天呀。”
李宣的話聽得袁譚頻頻點頭,有些事情他自己都沒有想到,卻被李宣點了出來,而且不聽還好,一聽頓時就覺得鄴城危如累卵,猶如一艘隨時會破掉的大船一樣頃刻間便會沉默,臉上的愁容一下子又多了幾分。
事實上正如李宣說的那樣,之前李宣說的三條路都是主動可供選擇的方案,而被動選擇的方案自然隻有一條,堅守。
但麵對城外十多萬大軍的壓力,誰都清楚光靠堅守沒那麼容易,因為敵人已經圍困了半年,界橋之戰後冀州存糧毀於一旦,後續糧草一直沒有供應得上,鄴城城內倒是存糧很多。
可城中居住的人也多,居民百姓加上達官貴人還有近四萬大軍,總人口接近十萬,每日消耗是一個天文數字,即便鄴城存糧不少,那麼久下來也所剩無幾。
所以袁譚知道,如果自己再不采取行動,或者城外的父親袁紹想辦法支援城中的話,頂多維持半年,城內的士兵就能把他綁出城去投降。
而且城內的局勢也非常緊張,糧價飛漲,很多百姓苦不堪言,不少窮苦人家已經買不起糧食麵臨餓死的局麵。
從上個月開始,城內的治安也在每況日下,盜竊、打砸、搶燒的成倍提升,讓城內的形勢變得十分嚴峻,為此官府不得不發出禁令,不準百姓上街,每日派士兵巡邏,這才把敗壞的治安勉強壓住。
但這屬於治標不治本,百姓不能耕作,不能經商,不能維持生計,要麼選擇餓死,要麼就出去想彆的辦法,已經有不少人希望能夠打開城池,放百姓出去自謀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