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暮走後,軍情司的重擔就落在了沮授身上。
軍情司的框架一直沒有變過,陳暮作為最高首領,稱之為司命。其下又分為四大主官,分彆為內令史、間曹史、主記室史、參謀曹掾。
最早的時候,沮授便是主記室史,侯栩是間曹史,簡雍是參謀曹掾,後來閻忠回齊國,便擔任了內令史。
這四個職位間曹史管所有外派出去的間曹,主記室史分管送上來的情報,參謀曹掾則做一些文書傳遞以及資料保管之類的工作,內令史則主要做軍情司內部的一些事情。
後來閻忠年紀大了,生了一場大病,差點病死,回齊國修養,手頭上的工作就交給了荀彧。簡雍則是當初趕鴨子上架,本身不適合這份工作,現在的參謀曹掾便由荀攸來做,當陳暮不在的時候,也由沮授荀攸他們分管軍情司。
從昨日開始,就有好幾份新的情報送到了荀攸桌案上,荀攸在查看了這些情報之後,便去了沮授的帳篷,此時沮授正在給後方的荀彧寫信,讓他再多增派一些箭矢、秋衣等物資過來,現在忙得團團轉。
見到荀攸過來,沮授就知道應該是軍情司那邊又有了新的情報,便停下了手中的紙筆,吩咐一旁伺候的小廝先出去,等帳篷內無人之後才說道:“公達,出什麼事了?”
荀攸沉著道:“我們在袁紹軍中有一些內應,昨日有一份情報發來,今日又有兩份,內容都隻有一個,那就是他們所在的部隊已經抵達邯鄲。”
“抵達邯鄲?”
沮授皺起眉頭:“為什麼他們在出發之前不發來?”
荀攸說道:“他們是被分批派過去的,出發之前沒有人知道他們要去哪裡,從袁紹軍中發回情報可不容易,這三份情報,還是他們到了邯鄲之後,聯係邯鄲的軍情司分部才送出來。”
袁紹麾下包括士兵乃至於一些中低層將領確實有不少內應,這些內應的身份隻有沮授荀攸這樣的高層才知道,他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非常珍貴,不能輕易暴露。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不是什麼重大信息,往往不會選擇冒險傳送情報回來。
畢竟這個時代沒有電台,不能遠程傳輸信息,隻能靠人力輸送。
而人力輸送很容易暴露,軍中士兵都有冊有名錄,每日點卯,誰在誰不在一目了然,內應也沒辦法跑出去給同伴送信。
在這種情況下,消息輸送就有延遲性與滯後性。
就像這一次,袁紹分批派自己麾下的軍隊以化整為零的方式回邯鄲,而且不告訴中下層軍官以及底層士兵目的地,軍情司的探子就很難把消息送回去。
如此就導致袁紹大軍已經在邯鄲集結完畢之後,他們才得知消息自己已經抵達了邯鄲。好在邯鄲附近多有軍情司以及劉備自己軍隊布置的崗哨探子,想辦法做個記號,這才把消息傳出來。
但現在消息肯定已經很晚,沮授他們得到的情報就是,袁紹不知道為何忽然在邯鄲集結了大量軍隊,再加上邯鄲本身就留下了不少守軍,這很有可能是袁軍主力在聚集。
“前幾日才傳來的消息,說是袁軍主力襲擊了我們的糧道,他們怎麼可能會這麼快就到了邯鄲呢?袁紹的軍隊難道都插了翅膀可以飛不成?”
沮授察覺到這裡麵的不對勁,因為之前的情報顯示袁紹主力襲擊了清河國,還打退了張飛,襲擊了他們的糧道,怎麼眨眼睛就跑到邯鄲來了,前後不足數日,即便是急行軍,也不該這麼快才對。
更重要的是根據前些天傳回來的情報看,之前那些內應所駐紮的位置基本都是在巨鹿安平一帶,他們還推算袁紹是打算在巨鹿安平趙國沿線布置防線,襲擾自己後方為主。
沒想到袁軍居然開始往邯鄲集結,莫非是打算趁著劉備軍主力正在猛攻鄴城的時候,立即偷襲劉備後方?
“有沒有一種可能?”
荀攸沉吟道:“這是袁紹布置的計策,他的主力大軍根本就沒有走遠,隻是派了休屠各部,冒充主力,襲擊了我們的糧道,讓我們以為敵人現在的主力位置盤踞在清河國一帶,但實際上全都在趙國周邊,隨時準備集結偷襲我們?”
“有這個可能,咱們必須儘快上報給明公,準備迎敵。”
沮授臉色一下子就變得不好看起來,當初陳暮判斷袁紹不會放棄鄴城,於是圍繞著邯鄲梁期一帶他們修築了大量的防線,結果轉頭袁紹就北上,導致他們放棄這些防線,南下進攻鄴城。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袁紹隻是虛晃一招,來騙,偷襲,直接把劉備原本準備的防線給晃倒了,如果真的是荀攸猜測的那樣,現在恐怕為時已晚,袁紹恐怕已經在來的路上。
但不管怎麼樣,既然已經有了情報和猜測,他們就必須把事情上報到劉備那裡去,討論一下事情若是真的,應該怎麼辦,因此也是馬不停蹄地出了帳篷。
一路來到劉備主帳篷那邊,沒想到劉備居然不在營寨內,問了衛兵後才知道,劉備巡營去了,便隻好一路追尋,浪費了不少時間。
古代安營紮寨當然不是大家一窩蜂湊一起就完事,夷陵之戰劉備攏共也就五萬人,陸遜還能火燒連營七百裡,就可以知道安營紮寨是一門學問,戰爭中各部駐紮都是有具體位置的,他們的位置也有他們的戰略意義。
比如此次劉備圍攻鄴城,十多萬大軍肯定不是擁擠在一起,各級將領有各自的駐紮點,劉備本部是在北城,麾下兩萬餘人,張遼部在西城,萬勝軍一萬餘人,然後又有典韋部、牽招部、高順部等。
他們各自在外圍駐紮,每部麾下又分為數個校尉,各有營盤,再加上關羽趙雲等部,使得十幾萬大軍在鄴城城外密密麻麻,營寨連著營寨,遮天蔽日,仿佛一朵黑雲般將城池包圍。
劉備不在自己本部,也不知道在哪裡巡營,最後一路追問了好一會兒,才終於在西城的典韋那邊找到了他,此時他還在典韋的陪同下,於西城的土山上觀望城內。
得知沮授和荀攸正在找他,劉備就讓他們來土山上。
片刻功夫,二人過來。
劉備詫異問道:“公與,公達,發生什麼事情了?”
沮授嚴肅道:“明公,軍情司急報,袁紹在往邯鄲秘密集結軍隊,很有可能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怎麼回事?”
劉備大驚。
荀攸道:“子歸說得沒錯,袁紹根本不想放棄鄴城,所以他派人佯裝主力北上,同時襲擊清河國,讓我們以為袁紹的主力已經往東北方向而去,卻沒想到他隻是把兵力分散在了邯鄲周邊,隨時集結,現在恐怕已經南下。”
“這......”
劉備大驚失色,左右看了看自己軍隊布置,頓時心驚道:“若是如此,豈不是休矣。現在十多萬大軍圍困鄴城,臨時調度已經來不及了,一旦被袁紹從後方偷襲,恐怕大軍立即要敗退。”
十多萬大軍的指揮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調度好的事情,因為他們的正麵是鄴城,沒有人想到背後會來敵人,軍隊要集結,要迎敵,很難短時間內完成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