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迎接_三國之銀狐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三國之銀狐 > 第四十七章 迎接

第四十七章 迎接(1 / 2)

新年新氣象,現在的黃門亭已經遠不像去年那樣窘迫。

在新野一年下來,他們嚴格按照沈晨的做法,廣招流民,開拓荒地,鑄造莊園,如今已有田地兩萬多畝,約兩千的總人口。

族丁從年中的五十人,也增長到了一百二十人,他們不需要從事農業活動,整日操持訓練,加強戰力。

雖說這些兵丁的數量不多,但沈晨的要求是往精英的方向訓練,絕不要求人數越多越好。

鄧茂和沈真早年當過大漢的邊境正規軍,與十多年前如日中天的鮮卑人作戰,深刻明白如何訓練軍中精銳。

因此在他們的鍛煉下,這一百二十人也算是小有規模,頗具戰鬥力。

前些日子有一個大彆山中的黃巾山寨見黃門亭修築莊園,看上去頗為富庶,便派了一千多人進攻,結果被他們打得大敗。

而這場勝利最關鍵的其實不是士兵們作戰勇敢。

畢竟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上戰場,而且敵人還是十倍於已,臨陣心中膽怯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重要的是他們的武器裝備要比黃巾賊寇要強得多。

武器是鋼鐵製造的環首刀,上半身還穿了小劄甲,裝備呈現碾壓姿態。

而反觀黃巾軍呢?

好一點的就是普通的熟鐵環首刀,還有大量豁口,甚至有不少已經生鏽。

差一些的乾脆是生鐵菜刀、農具、鋤頭、石頭木棍之類的東西,鎧甲更是一副都沒有。

在如此巨大的裝備差距下,黃門亭的兵丁刀槍不入,對砍的時候一刀就能夠把對手的武器砍為兩截。

黃巾軍卻根本無法與他們抗衡,在鄧昭與沈真等人的帶領下,黃門亭兵丁一波衝殺,就把黃巾軍殺得大敗而逃。

之所以黃門亭的兵丁能夠擁有這麼好的裝備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高爐煉鋼法的誕生。

漢代其實有煉鋼技術,叫做炒鋼法,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煉鋼技術,能夠很均勻地進行脫碳煉鋼。

但炒鋼法的問題在於,采用生鐵進行生產,如果脫碳工作做得不夠,大概率是產出熟鐵。而脫碳過了,爐子裡邊的溫度不夠,就無法形成鋼水。

也就是說,最重要的是就把握脫碳工作的這個度。脫碳不夠,就隻是熟鐵。脫碳太多,不能形成鋼水,最後產出的鐵會非常脆。

而當時用木炭進行燒製,煉鋼爐無法達到冶煉出鋼水的地步,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另辟蹊徑,發明了百煉鋼。

百煉鋼就是將熟鐵加熱到接近發白的溫度,用錘子進行鍛打,排除鋼中夾雜物,減少殘留夾雜物的尺寸,從而使其成分趨於均勻,組織趨於致密,細化晶粒,改善鋼的性能。

隻不過這辦法聽起來不錯,但效率卻很低下。一塊生鐵鍛造成一塊鋼,需要千百次的捶打。

千錘百煉這個成語來源,就在於劍胚的鍛造過程。

一旦鐵匠出現一次失誤,就有可能造成所有的努力前功儘棄。

因此即便是發明出了炒鋼法,漢代的鋼鐵產量也非常低。

需要技藝極為高超的鐵匠不斷鍛造,才能夠製造出鋼鐵出來,根本無法大規模量產。

而沈晨製造高爐,采用的是灌鋼法。

既把鐵礦石加熱成液態,再把熟鐵加入到液態,二者混合,直接就因為化學反應變成鋼水。

如此煉鋼的效率幾乎是飛躍式的提升。

為什麼唐代發明灌鋼法以前,我國的鋼鐵產量低得令人發指,西漢二百多年鋼鐵總產量才17855噸。

而到了唐宋以後,一年產量就能達到上萬噸,甚至在明清時期能年產20萬噸呢?

就在於灌鋼法的出現屬於降維打擊。

雖然不像十八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那樣,利用蒸汽動力年產80萬噸,但跟鍛造煉鋼相比,效率還是千百倍的提升。

而除了煉鋼技術以外,第二個直接原因,就是南陽資源豐富。

作為一塊堪比關中盆地的遼闊平原,這裡盛產煤礦、鐵礦等重要資源。

其中光後世南陽市市區附近挖掘出來的漢代冶鐵遺址就達十餘處,其它地方更是數不勝數。

黃門亭所在的沙河附近肯定是有礦產,但多埋藏在地下,並沒有露天礦產。

漢代的挖礦技術比較低,隻對露天礦產有利用,埋藏得稍微深一點要麼找不到,要麼即便發現有礦,也沒有能力進行開采。

好在距離黃門亭不遠的複陽縣就是產鐵大縣,這裡後世為桐柏縣,有一座山名叫桐柏山,在漢代名叫大複山。

根據後世出土的資料顯示,這裡有一個巨大的露天鐵礦脈。

實際上不止在漢朝,後世桐柏山礦區也很多,存在著大量的中小型礦企,山脈下蘊含著巨量金、銀、鉛、鋅、銅、鐵等等礦產資源,是一個世界級的礦產資源。

而在漢代由於開采技術有限,想把桐柏山礦區後世探明的數百噸金礦、數千噸銀礦、上千萬噸鐵、銅、鋅、鉛、堿等礦產全都挖出來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即便是露出來的天然鐵礦也已經非常多,後世在桐柏縣挖出來的漢代冶鐵遺址達十三處,沒有挖掘出來的就更多,鐵礦儲備非常驚人。

再加上南陽其它地方出產的礦產,上千年開采沒有枯竭,就可以知道這片地方到底蘊藏了多少自然資源。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南陽這塊地方真的是寶地。

隻是可惜處於中原交戰區,常年的戰亂沒有一個安穩的環境,導致即便是自然資源如此豐富的情況下,也無法被人們利用起來。

不過目前雖然南陽盆地空有那麼好的資源無人利用,但黃門亭也依托著它漸漸發展起來,未來壯大之後,也許能夠以此作為一塊根據地,向周圍輻射開去。

十二月二十六日,鄧洪帶著新婚妻子和沈晨回到黃門亭。

鄧茂等人率領鄉老們迎接。

現在的黃門亭已經今非昔比,沃野之上農田一望無際,阡陌縱橫交錯,一片片農莊、村寨、池塘、桑林拔地而起。

除了種田以外,還有傳統的桑麻業、養殖業、畜牧業等等,儼然是一個巨大的莊園經濟體係。

東漢時期各大世家就是按照這樣的莊園體係建立起他們在底層地方上的勢力。

如今鄧氏建造起了世家一樣的莊園,同時還有人在劉表屬下為官吏,再加上鄧氏後裔的底蘊,勉勉強強,也算是一個地方豪紳。

沈晨他們是從襄陽坐船,順著白河北上,到新野下船之後,再順著沙河的方向往黃門亭而去。

所以迎接團隊則是在黃門亭西麵的村口處。

在鄧茂等人的率領下,很多新加入的流民也被召集過來夾道歡迎他們,長達數公裡的驛道上都是黃門亭民眾,車隊緩緩從西麵駛來。

之所以要這麼隆重首先是得讓新婦看到鄧氏的實力和底蘊,不然夫家如果不強大,恐鄧洪遭到新婦鄙棄。

其次是安撫鄉亭底層民眾。

新招募的流民多是從中原或者關中戰亂中跑出來的無家可歸之人。


最新小说: 女兒高考被頂替?戰神抗匾跪軍區! 我的同桌影不可能是病嬌 邊關悍卒:八極鎮天下 元末:開局覺醒建國係統,我再造華夏 天圓大陸史1蒼天奪遺 【足球】我在中超練小妖 驚!師弟竟是劍!體!槍三修! 誰能有我顛?開局就認詭異當老公 穿書末世,爛尾書毫無參考價值 我的超凡職業不太對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