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失於農而好於學,貧於家而長於誌_三國之銀狐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三國之銀狐 > 第一百零一章 失於農而好於學,貧於家而長於誌

第一百零一章 失於農而好於學,貧於家而長於誌(1 / 2)

食時剛過,眭亭就已是人山人海。

除了因立場不同,想來砸場子的荊州各大世家以外,其他來看熱鬨的人也不少。

周邊鄉亭的百姓,來荊州避禍的普通士人,以及沈晨的朋友。

是的,秦檜還有三五好友呢,沈晨也有朋友。

王粲潘濬他們都來了,雖說宋忠和沈晨也立場不同,但師徒一場,大家隻能算是好聚好散,沒鬨什麼太大矛盾。

因此峴山書院也有一些人過來,他們已經在山上和沈晨辯論過,自然也就沒打算過來參加。

王粲他們也隻是來看看沈晨今日情況,不至於幫場子,但也不至於砸場子。

除此之外,其他普通士人數量更多,甚至能有三四十人。

如徐庶、石韜、孟建、崔均等人都在。

他們在荊州士林地位不高,隻是外來荊州避禍的普通士子,所以即便各自有立場,也難以摻和進來,索性過來觀戰。

而沈晨雖然也是外來普通士子,但他依托於鄧氏,有新野鄧氏和劉表站台,加上鄧洪娶了蔡瓚的女兒,水漲船高,地位自然與他們不可同日而語。

其中也有重量級嘉賓,那就是龐統。

龐統在司馬徽來之前其實名氣不大,要到明年,也就是公元198年司馬徽南下到荊州之後,逢人便誇龐統是荊州名士之首,他才聲名鵲起。

但他背後的家族卻不容小覷。

乃是目前僅次於蔡氏和蒯氏之下的襄陽龐氏。

龐德公的影響力遍布整個荊州,因此他的到來,也令有些人揣摩莫非是龐家要下場參與?

“龐公不是向來不理政務的嗎?劉使君曾經幾次希望讓出仕,龐公都沒有答應,龐統來了,莫非?”

“彆瞎猜,龐公德高望重,怎麼可能會來摻和小輩們的爭論。”

“但那不是就說明龐公也覺得劉使君......”

“閉嘴,你想死彆害我們。”

幾個士子低聲談論。

唯有此時站在徐庶身邊的龐統注意到那邊議論紛紛,隻是目不斜視,懶得搭理。

龐德公寄情於山水,確實沒有參與時政的意思。

蔡瑁和蒯越見他屢次拒絕劉表征辟,以為他是同道中人,也想依附於曹操,去年就去找過他,問能不能勸服劉表歸附,結果龐德公笑著避而不談。

後來也證明他確實隻想做閒雲野鶴,曹操奪取荊州之後,就想征辟他入仕,卻被他拒絕,隱居鹿門山去了,根本沒想出山。

所以龐德公是不可能派龐統來代表龐家表態。

這次龐統過來,也隻是以私人身份過來,看看沈晨的才學。

龐統是個喜歡評論彆人本事的人,後來才冠荊楚,名氣很大,就時常評論傑出人才。

上次大家一起吃飯的時候,沈晨的觀點就比較獨特。

大家都以為曹操迎接天子,是周公霍光,能夠以奉天子征討四方賊寇的名義匡扶漢室,唯獨他認為曹操乃是王莽董卓,令人詫異。

不過他雖然和眾人的想法有所出入,但龐統還是想看看,沈晨的才學是否能支撐起他的論點,因此才過來圍觀。

當諸葛亮帶著諸葛均下馬車的時候,就看到了他們在不遠處的亭舍外搭建的涼棚下休息,於是緩緩走了過去道:“元直兄、廣元兄、公威兄、州平兄、阿統兄......”

他一一向眾人打招呼。

這幾個月來諸葛亮和沈晨也時常會拜訪龐德公,徐庶他們和龐德公關係不錯,和龐統的關係也很好,因此大家互相認識,隻是目前還不算熟。

特彆是龐統,到現在為止諸葛亮和沈晨也就見過他幾麵。

因為潁川名士司馬徽在潁川開設學堂,名氣很大,所以前幾年龐統就去拜訪司馬徽去了,一直到去年才回來,雙方的交情也隻能算點頭之交。

不過交情雖然一般,但雙方畢竟是親戚關係,因此肯定要過來一趟。

而且由於龐統不像諸葛亮因為沒有長輩而提前取字,因而諸葛亮隻能稱呼今年十八歲的龐統小名,這樣才不算失禮。

徐庶這人比較自來熟,對諸葛亮笑道:“孔明,你也來了?”

諸葛亮點點頭,看著不遠處正站在宅院門口的沈晨微笑道:“阿晨今年要開設學館,我自然也要來看看。”

“你莫非也覺得曹操是王莽董卓?”

徐庶納悶。

今天來這裡砸場子的,大半都是因為沈晨對抗曹操,又慫恿劉表割據,壞了他們的利益,所以才來搞事。

但他們這些底層普通士子,由於沒有背景,也不會因為劉表歸附曹操而得到重用,因此反倒沒有利益關聯,更能從其它角度看問題。

之前沈晨認為曹操是王莽董卓,眾人覺得偏激了一些,現在看到諸葛亮過來力挺他,徐庶才覺得莫非諸葛亮也這麼看?

諸葛亮搖搖頭道:“我不知道曹操是不是,但至少從徐州一路過來,屍積如山,血流漂櫓,令人畏懼呀。”

“曹操確實殺戮過重了些。”

徐庶點點頭,這一點不可否認,隻是殺戮歸殺戮,白起還坑殺四十萬降卒呢,隻要他能夠匡扶漢室,為朝廷效力,在這一點上就屬於瑕不掩瑜,世人也會選擇原諒。

二人正說著,沈晨就已經從大門口走出來,在門外除了鄧洪和劉先這兩個劉表派來幫忙站台的以外,還從黃門亭調來了二十護衛維持秩序。

此刻門外已經有不少人,粗略看去,約有二三百,其中一部分是帶小孩過來讀書的家長,有部分是周邊看熱鬨的鄉民。

其他的就是砸場子的士子,來圍觀的普通士子,以及像諸葛亮王粲潘濬等來密切關注此事的友人。

沈晨出來後,外麵諸多家長喊道:“沈小郎,我帶孩子來讀書了,還帶了束脩禮。”

“小郎,是今日開課嗎?”

“小郎,我家非常貧困,連一根臘肉都沒有,隻能帶了兩塊餅過來相送,你能收下我兒子嗎?”

“我家孩子已經十七歲了,不知道還能不能來就學。”

諸多鄉民紛紛上前。

他們身邊都帶著孩子,有的五六歲,有的七八歲,大部分都在十歲左右,甚至還有十五六七歲的青少年。

古代的識字率是非常低的,特彆是在紙張都沒有普及的漢代,受限於,人們讀書習字,往往要靠竹簡和名師教導。.jújíá?y.??m

所以能夠讀書,最少都要是寒門豪強級彆,有一定社會地位和財富的人才可以讀書,最普遍的則是世家有自己的家族內部教育。


最新小说: 穿成女仵作,我靠驗屍逆天改命 全球進化:我靠沒道德橫行末世 玄幻:假裝認真修煉的我不小心無敵了 體修的樂園之旅 捉妖小仵作 炮灰女配自救攻略 重生棄渣後,我另選了敵國暴君 重生八零:李太太還在立規矩 全球敬我如神,你占我家宅建祖墳? 異常存活:化身詭異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