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司馬徽南下_三國之銀狐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三國之銀狐 > 第一百一十章 司馬徽南下

第一百一十章 司馬徽南下(1 / 2)

當劉備依舊在北方戰爭的泥潭中不可自拔的時候,沈晨在荊州,已經開始了他的大業。

其實從很早之前他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先拋開能不能一統大漢這個假設不談,即便是可以一統天下,最後應該怎麼樣呢?

繼續封建主義?

然後等他死後兩三百年,王朝再次更迭輪回,上演一出季漢末年,諸侯爭霸的場麵?

那他奮起拚搏的意義在哪裡?

為的就是讓漢朝再延續個幾百年,然後重複曆史,一直到兩千年後新時代到來嗎?

這顯然不行。

那樣的話還不如學陸遜,即便是家族百餘人被殺,也咬牙忍著加入曹魏,乾翻司馬懿,總歸還能改變個五胡亂華的慘象,何必去費力不討好呢?

所以他必須要有所行動,在人文思想、政治製度以及社會發展上,對目前的大漢進行一定的改革。

那麼改革方向應該是什麼呢?

高舉民主大旗?

死路一條。

在知識分子掌握了文化解釋權,而且人人都要維護君主統治的時代搞這個,難如登天。

讓他從零開始搞工業革命,都比在大漢搞民主要靠譜得多。

那麼學偉人嗎?

也不行。

學偉人的前提是推翻封建主義,而要推翻封建主義,在這個時代依舊走不通。

墨子在春秋已經實驗過了,然後幾乎被所有諸侯不容。

後來明末的時候,也有進步人士。

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早就知指出封建君主專製是“天下之大害”,但也沒有動搖清朝的國本。

而在大漢沈晨怕是連個誌同道合的人都沒有。

所以至少現在,封建主義沒法推翻,甚至你還必須在它的框架之下,完成你的思想改變。

那麼在目前無法推翻封建君主專製的情況下,該如何建造一套完善的政治體係,提倡一套以民為本,重視底層的政治製度,打造一個不把百姓當芻狗的國家呢?

沈晨暫時還沒有頭緒。

但他堅定地認為,他一定能夠研究出一套適合大漢國情的發展製度出來。

而要打造出這樣的一個國家,首先就需要同伴。

比如劉備和諸葛亮。

他們都是民本思想和君輕民貴思想的簇擁,相比於上層,更關注底層百姓的生活。

雖然你也可以說他們依舊維護的是封建統治。

但對比一下殺人如麻,視百姓如草芥的漢末其他諸侯們,劉備和諸葛亮的思想,已經算是漢末黑暗世界裡的一盞炬火明燈。

所以沈晨想要把他們聯合起來,一起來構建這樣一個國家。

劉備現在在河南,沈晨也幫不了他什麼,因此他現在正在與諸葛亮一起,研究民本思想的問題。

想要提倡以人為民的觀念,直接說肯定是不行,就必須從古代的先賢書籍當中找答案。

為此沈晨這段時間一直在研究七經,裡麵的所有民本思想,都為之注釋和討論。

在建安三年初的時候,沈晨興辦的書院放假了。

他招收的學生都是本地貧民家的孩子,農閒的時候家裡咬咬牙,還能送他們來讀書,但農忙的時候就必須回去。

因此在沒有教學生讀書的時候,沈晨都會自己在家與諸葛亮一起研究。

不止是研究民本思想,什麼都研究。

哲學、教育、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秩序以及時政等等。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現在還加上了沈晨,不止諸葛亮很多想法對沈晨有幫助,沈晨來自後世的思維,更是讓諸葛亮受益匪淺。

兩人良師益友,共同進步。

這一日,沈晨坐著馬車離開了眭亭,往隆中而去。

他盤膝坐在馬車上,當時的馬車車廂是不封起來的,有點像個皮卡。

所以他坐在上麵,周圍在田裡忙活的百姓都能看到他。

眾人見到他的時候,一個個都停下了手中的活,紛紛投來尊敬的眼神和目光。

一直到他走後,才繼續耕作。

自從那日辯經之後,沈晨一戰成名,在周邊鄉野名望劇增。

因為他贈豬還幣的高尚道德,導致周圍鄉野百姓紛紛認可他的品德,進而一旦遇到什麼不公正的事情,都會找他來理論。

而沈晨也總能做出最公平的判決,讓大家都信服滿意,一時間他在周邊鄉野威望極高。

人人都知道隆中鄉一帶有位十多歲的少年小郎,飽讀詩書,品德高尚,每次鄉裡有糾紛,往往都會去找他評理,最後大家都會被他講的道理說服,令人尊敬。

馬車緩緩行駛,最終駛入了隆中山,順著山道往上,遠遠的就已經看到了那棟諸葛家的宅院。

諸葛玄雖然病逝,可他已經給諸葛亮留下了足夠的政治遺產。

兩個姐姐都嫁給了襄陽大族,在這樣的庇護下,諸葛亮算是鬨中取靜,即便是荊州士林反對沈晨最厲害的時候,也無人招惹到他身上。

進入院子,就看到諸葛亮正在廊下讀書,見沈晨過來,抬起頭,露出和熙般春風的笑容:“阿弟。”

“兄長。”

沈晨拱拱手,然後緩緩走到了他身邊也一起坐下。

諸葛亮就把手中的竹簡放在一旁,取出一卷全新的竹簡和毛筆,說道:“前日我們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你說的啟蒙與教化大眾的事情,我都記下了。”

“哦?”

沈晨拿過來掃視,裡麵記錄的內容確實是他們前天討論的關於教育方麵的事情,但非常簡略,如果不加注釋和分析,可能會令人看不懂,便歎息道:“可惜了。”

諸葛亮好奇道:“可惜什麼?”

沈晨說道:“可惜的是沒有用紙記錄下來。”

諸葛亮輕笑道:“你們黃門亭產的紙現在很貴,我可買不起。”

沈晨笑道:“無妨,到時候我給兄長送一些過來。”

造紙術是蔡倫發明的,東漢就有。

包括幾千年後,工業時代的造紙技術,都跟蔡倫的工藝步驟是一樣的,隻是一個是手工,一個換成了機器。

而之所以東漢沒有普及紙張,是因為一直沒有找到最佳的原材料。

就好像在燈泡用鎢絲之前,哪怕已經有電燈出現,可都沒有讓燈泡普及,最好的碳絲燈泡,也就隻能用很短的一段時間而已。

造紙術也是同理。

蔡倫發明的紙,質地粗糙,一碰就碎,表麵也不光滑,用來擦屁股都嫌膈得慌。

但華夏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從東漢造紙術的出現,到魏晉南北朝時開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紙,使得造紙技術漸漸趨於成熟,表麵也漸漸光滑。

這為王羲之等人的書法,顧愷之等人的繪畫創造了條件。

到了南北朝末期,隋朝初期,檀皮、麥杆、稻杆等也都已作為造紙原料,人們一步步改進造紙術,成本也越來越低廉,紙張基本就已經取代了竹簡,讓竹簡案牘消失在曆史舞台。

最終在唐朝初年,人們發現了竹子是最好的造紙品。

自此之後,紙張才正式進入普羅大眾的生活當中,這為唐朝以後,世家門閥的沒落,科舉製度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沈晨其實也不知道造紙術最好的原材料是竹子。

但他可以試。

這項工藝不難,難的是找到最合適的原材料。

就好像我們小時候在課本裡學的,所謂的愛迪生試驗了一千多種材料,最終“發明”了鎢絲電燈一樣。

黃門亭的造紙師傅,在沈晨的一次次催促試驗下,終於用了兩年時間,找到了竹子為原材料,把能夠可以用於書寫的紙製造了出來。

自此襄陽紙貴。

諸葛亮得了沈晨的承諾,撫掌笑著說道:“一言為定,可不許耍賴。”

“當然。”

沈晨也笑道:“最近我正想注釋《左傳》,如果能夠雕刻出來,印製成書,就能夠更好的教學生了。”


最新小说: 體修的樂園之旅 捉妖小仵作 炮灰女配自救攻略 重生棄渣後,我另選了敵國暴君 重生八零:李太太還在立規矩 全球敬我如神,你占我家宅建祖墳? 異常存活:化身詭異少女 你們的前世都是我編的! 薑醫生,賀總約你去民政局 不做女明星,我賣盒飯搶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