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一日,曹操主力大軍南下,張允得知消息,連忙撤兵。
但大軍臃腫,兵至襄城還是被曹操追上。
張允立即派人聯絡文聘和劉備,於襄城一帶迎戰曹操。
因為城池容納不下八萬人,所以除了城池有兩萬多人以外,其餘都在野外紮營。
曹操引主力步兵擊潰張允放置在城外的前部士兵,又令左右騎兵包抄衝殺,大破張允前軍三萬,斬殺荊州軍不計其數。
但文聘和劉備並沒有跟張允一起駐紮在襄城,而是一個在襄城後方的汜城,一個在襄城北麵的南汝鄉。
趁著曹操主力在猛攻張允的時候,文聘和劉備果斷出擊,趁勢掩殺,大敗曹操左右偏師。
戰局顯然膠著,短時間內分不出勝負。
不過張允頹勢儘顯。
主要還是張允打水戰挺猛的,曾讓周瑜忌憚。
但陸戰和水戰是兩個概念,而且他的對手還是曹操,陸戰上的軍事天才。
要是讓曹操跟張允在水裡打,張允能把曹操打出屎來。
可南方戰爭跟北方戰爭差彆很大,荊州軍將領習慣了以船隻為主導的戰爭,很難適應這種以弓箭、馬匹、戰陣為主導的打仗方式。
這就導致張允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
好在他雖然不行,劉備和文聘倒是勉強能頂一頂,二人根本就沒有與他兵合一處,而是屯兵於襄城左右十餘裡外。
趁著曹操主力猛攻張允的時候,文聘和劉備襲擊了曹操的偏師,總算是挽回了一些頹勢。
之後劉備又以徐庶之計,設下八門金鎖,擊敗了來救援偏師的曹洪。
戰爭打了兩三日,曹操撤兵回潁陽。
張允立即收攏城外被擊潰的曹軍兵馬,向著昆陽方向撤離。
不料曹操卻是以退為進,於紫雲山一帶半路殺出。若非文聘和劉備前往來救,恐怕大軍就要瀕臨崩潰。
到了三月十五日,在文聘和劉備的掩護下,張允剩餘的六七萬兵馬撤回了昆陽縣。
曹操提兵攻打文聘,擊敗文聘於瓦亭,又南下大敗劉備於巾車。
三方紛紛退兵至昆陽舞陽,劉備有徐庶幫助,本人又多年軍伍,退兵時從容有序。
而文聘則稍顯散亂,但也還算指揮有方。唯有張允就幾乎是潰敗,整個曠野到處都是逃跑的荊州兵,毫無秩序可言。
曹操審時度勢,認為應該多殲劉表主力,於是親領大軍向昆陽追擊張允。
又派於禁追擊文聘,派夏侯惇追擊劉備。
張允大敗而歸,七萬大軍又折損了一萬餘兵馬。文聘則勉強擊退於禁,撤回南陽。
劉備於葉縣北麵的閭澗設伏,擊敗夏侯惇,撤回了堵陽城,於堵陽又阻攔曹軍半月,掩護隊友撤退,這才退至南陽。
到了三月底,曹操親至堵陽,追至博望坡。而劉備則撤回了博望縣,據城而守,於曹軍遙遙相對。
博望坡上,曹操騎馬遠眺南方城池,城頭旌旗招展,劉備駐守博望,文聘駐守舞陰,將曹操進攻南陽的道路堵住,糧草兵馬也難以逾越。
“明公。”
郭嘉荀攸程昱三人緩緩催馬而來,到了曹操身後。
曹操旁邊還有曹洪夏侯惇。
此刻周圍博望坡下俱是曹軍,似乎是等待著一聲號令,就要把遠方城池踏為齏粉。
“後方損失如何?”
曹操問。
程昱苦笑道:“劉表軍紀不堪,肆意踐踏麥田,沿途毀我二十餘萬畝田地。”
“哼!”
曹操冷然道:“待五月時,我必南下平南陽,儘奪劉表南陽新麥以做補償。”
程昱郭嘉荀攸三人互相對視,郭嘉便向曹操進言道:“明公,昨日我們商議一夜,有一策獻給明公。”
“什麼計策?”
曹操問道。
郭嘉便說道:“先北後南。”
“先北後南?”
曹操皺眉。
郭嘉點點頭道:“不錯,劉表雖然可恨,但卻像是一根針刺在我們背後,隻是痛,卻不會傷我們的性命。然袁紹就像是一把刀,已經對準我們的胸口,因而必須要先破袁紹,奪取整個北方,再南下荊州。”
“可就像今天這樣,即便我們選擇進攻北方,劉表還是會從後方襲擊我們。”
曹操苦惱不已。
這是他最頭痛的地方,被雙方夾擊,非常難受。
郭嘉說道:“我們可以借刀殺人,劉表在荊州祭祀天地,出行天子乘輿,多有僭越,我料他必存不軌之心,所圖無非是稱帝,我們就滿足於他。”
“你的意思是?”
“他要什麼,我們就給他什麼。”
“難道我還能將他冊封為皇帝不成?”
曹操啞然失笑,郭嘉的話都把他給逗樂了。
郭嘉卻搖搖頭道:“這自然不行,然我們可以遷都北上,封其為王。他若為王,必惹劉璋孫權不滿,屆時可讓二人與他糾纏,我們往北遷都,離南陽稍遠一些,脫離其進攻範疇,專心北方,以此避免今日之危急。”
有人覺得劉表這次冒然北上,是失智之舉,但卻看不到劉表的出兵時機以及他的出兵戰略。
賈詡曾經跟他說過,稱帝不能急於一時,應該步步登高。
出兵曹操,如果沒有袁紹掣肘,就不能急於與曹操決戰,而是占據潁川南陽入口一帶各個城池,或者結營堅守,與曹操打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