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六年八月二十四日,籌備了大半年的登基慶典終於開始。
儀式在襄陽南郊舉行。
晚秋時節,太陽緩緩升起,涼風徐徐吹拂著大地,吹著將黃未黃的野草隨風搖擺。
南郊就在峴山下,從襄陽城去峴山本就有一段距離,山腳長著一片林子,森林茂密生長,樹木枝葉威蕤垂下,印著林蔭小道內點點斑駁。
要想去峴山,就得穿過這片林子的小道。不過儀式並不在峴山上,而是林外的草地上,此時已經修築起了高台。
成群結隊的荊州士兵排列著整齊的隊伍將整個儀式場地給包裹起來,裡三層外三層。大漢的旗幟隨風飄揚,在微風下,一列列馬車緩緩行駛到了南郊祭祀台外。
“孔明和曉卿倒是弄得熱鬨,就是可憐了我這把老骨頭,襄陽城外的路也該修一修了,坑坑窪窪的,聽說峴山不是又要開課了嗎?怎麼能不修好路呢?”
賈詡從馬車裡鑽了出來,向旁邊迎接他的南郡太守薛永抱怨了一句。
他身上穿著一件紫色的袍子,是前天送到府上的,說是新朝官服,用蜀錦製作,美輪美奐,穿起來確實很舒服。
就是這一路顛簸讓年過七十四的老頭受儘折磨。
薛永笑著說道:“這兩年襄陽不是在打仗嗎?峴山之前是停課了的,大王說還是要先顧及民生,卻是沒有修好道路,還請仆射放心,我今年就會辦好這事。”
“嗯。”
新任的尚書左仆射賈詡便點點頭,在侍從的引導下進入了會場。
官員名單是上個月沉晨和諸葛亮報到了劉備那,劉備稍作一些修改之後,就直接在上個月月底的朝會中頒發了,沒有等到登基的時候再發布。
因為沒這個必要,本身官員調動就很正常,母須非得在登基之後才進行調整。
不過目前也隻是頒布了官員名錄,包括各郡太守、州府長官以及朝廷重臣,其餘地方縣令、基層官員暫時沒有動,還有散官、勳官、封爵尚未啟動。
這些東西是打算等到劉備登基之後,作為封賞功臣所用,因此先把官員職務安排好,再做事後的賞賜。
此刻會場上已經有很多人在坐著,場下布置了很多席子,按照官員的大小品秩排列,能參加這次儀式的至少都是六品以上官員,就連薛永這個南郡太守都隻能當迎賓,可見規格製度有多高。
賈詡是尚書仆射,正三品。其實劉備是想讓他當尚書令的,位列三省副相,但老頭認為自己非劉備舊臣,且劉備麾下人才派係眾多,怕遭彆人猜忌排擠,於是采取自保策略,閉門自守,不與彆人私下交往,也堅決不接受副相職務。
無奈之下,劉備就隻好讓他為尚書左仆射。不過新朝開後,要立三公,原來隻有太傅許靖,現在取消太傅,恢複太尉、司徒、司空之職,劉備便讓他兼任太尉,這樣在名義上他的職務就是太尉兼尚書左仆射,從一品,有錄事尚書之職,參與中央政治的決策。
他到處之後就被安排在了第一列位置。
坐在第一排的自然隻有丞相、大將軍、三公以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和衛將軍八個正一品和從一品。
隻是當中缺席了一些人。
張飛是沉晨推薦的驃騎大將軍,雖然驃騎將軍和車騎將軍衛將軍平級,但在排列座位的時候,往往驃騎將軍僅在大將軍之下。
但劉備卻把張飛名字劃掉,改沉晨為驃騎將軍,令張飛為車騎將軍。
由於張飛還在西涼鎮守,所以缺席了。
不止張飛。
關羽、黃忠這些鎮守邊關的大將一個沒來。
倒是徐庶從漢中撤了回來,目前被劉備任命為門下卿,與龐統、法正各為三省主官。
很快會場上人就越來越多,紛紛到齊。
按照慣例來說,本應該是百官早早地起來,跟著今天的主角劉備一同到會場。
然後在儀式開始之前還有一些步驟,比如劉備帶著百官抵達會場之前,由儀仗隊鼓吹奏樂,三軍將士開路,後方百官跟著,沿街淨道灑水,一路前行。
但那個規矩有些折磨人,隻有天子能夠坐在鑾輿馬車上,然後丞相和大將軍以及三公可以乘坐馬車或者騎馬,其餘人都得步行。
為了照顧到一些跟隨自己打江山的老人,劉備就下令在儀式開始之前大家自行到會場,無需要走這個流程。
此刻下方第一排位置,丞相諸葛亮、太尉賈詡、司徒許靖、司空黃柱、驃騎將軍沉晨,衛將軍馬超,六個人已經坐在了他們的位置上。
第二排和第三排則是正二品和從二品,九卿之首太常卿賴恭需要主持儀式沒有在之外,新任光祿勳糜竺、少府張鬆、宗正劉琰、廷尉王謀、太仆周林、大司農李恢等人都已到場。
還有尚書令龐統、中書丞法正、門下卿徐庶,因在東興堤斬曹純威震淮南有功的趙雲升任後將軍,後將軍黃忠遷為前將軍,魏延和龐德破吳立功,升為左右將軍。
不過魏延和龐德俱不在此,此時正跟隨著關羽鎮守江東,隻有馬超和趙雲跟著劉備回朝,所以前後左右四大將軍目前缺席三人,隻有趙雲一人在場。
其餘正三品以下大小官吏不一而足,目前劉備集團體係裡,元從派和荊州派還是占據高位居多。
如簡雍、孫乾、糜竺、糜芳、士仁、劉琰、袁綝、夏侯纂這些在劉備於幽州或者徐州時期就跟隨的老人,職務就一直較高,哪怕能力並不出眾,資曆還是給了他們很大的幫助。
像劉琰曆史上就當過車騎將軍,袁綝則當過征西大將軍,士仁、糜芳在荊州時期的地位也僅在關羽之下,因此他們普遍在三品到二品左右。
不過目前簡雍、孫乾、夏侯纂三人已經病逝好幾年了,他們在的話,三公九卿的位置可能還得換一換。
還有荊州派係。
如跟隨較早的尹籍、李嚴、韓冉等人地位也不差,至少也是三品級彆。殷觀、向朗、習楨、馬儁、馬良、龐山民、蒯祺等人也都是正四品以上的郡守地位,屬於中高級彆。
反觀益州派係就差了許多。
除了法正、孟達、張鬆、李恢、龐羲、吳班這些早期主動歸順的以外,就是在秭歸之戰投降劉備的吳懿、費觀、張裔、吳蘭等人地位較高一些。
其餘嚴顏、楊懷、高沛、鄧賢、冷包、張任、劉璝、扶禁、向存、雷銅、楊任等等,都屬於三線中級將領。
基本上都在四到五品之間,目前也就嚴顏張任是正四品的正將軍,其餘要麼是從四品從將軍,要麼是正五品或者從五品的偏將軍、裨將軍等。
不過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益州派係確實因為加入較晚,資曆差,以及其它各方麵原因而升遷較慢。但相比於他們,至少要一些人要墊底。
揚州派係。
要不是劉備不顧諸葛亮反對,強行把諸葛瑾提為中書左仆射,也許揚州派係連一個正四品以上的都沒有。
但也沒辦法。
官職本就一個蘿卜一個坑。
人家入夥早,資曆深,立的功勞多,自然占高位。
揚州派係支持孫權,負隅頑抗,不治罪就算不錯了,還想飛速升遷,顯然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