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曹植最後封陳地,為陳王,就藩的位置在陳國。
不過封陳王是在他死前沒多久,還未來得及就藩,曹植就死在了他原來的封地東阿,所以最後也是葬在了東阿魚山。
而如今曹植封地在趙國,不是曆史上的東阿王,而是趙王,因此現在人就在魏郡。
之所以有這樣的改變,是因為曹植多次上表請願。
曆史上曹丕處處打壓曹植,曹操的其他兒子都封了王,就曹植一直是個安鄉侯,兩年後才被封為鄄城王,可見曹丕對他的提防。
等到曹丕死後,曹叡繼位,曹植就慷慨激昂地上書曹叡,要求給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鐵石心腸之人動容,以至於連冷酷無情的曹叡都差點對他重用提拔。
可惜的是到最後曹叡還是忍住,隻是給予曹植口頭上的嘉獎,並未有過任何重用,甚至還對他嚴防死守,讓他的處境十分尷尬與微妙,最終憂鬱而死。
而現在大魏已經不是那個坐擁整個北方的大魏,隨著前線屢戰屢敗,曹植自然是十分激動,曹丕去年死後,曹叡繼承大統,成為新皇。
當時的曹植就像曆史上一樣,以為新皇帝能夠不拘一格降人才,對他不計前嫌地重用,所以從今年年初開始,他就多次向曹叡上表,對南方的局勢提出了很多建議,希望得到曹叡的采納和起複。
結果曹叡對他的提防就更重了,甚至不願意他離開自己的控製區域去河南地方就藩,先是封他為穀城王,將他變相軟禁在洛陽,等遷都鄴城後,又封他為趙王留在身邊。
這就是為什麼陳群會找上他來的緣故。
因為曹操的其餘子嗣都在外地就藩,甚至不少目前在河南之地,有的在河南淪陷後逃到了河北,有的戰亂中不知所蹤,還有的乾脆投降了南方大漢。
至於曹彰?
他病逝於黃初四年,死了快六年,墳頭草怕都三尺高了。
所以宗室德高望重者隻有曹植還在。
然而現在曹叡即將病死,要傳位給趙王曹植,曹植此刻心裡卻是想罵娘,看陳群的眼神都有些不對了。
早不重用他晚不重用他,偏偏在這個時候不僅重用,甚至還把皇位傳給他。
什麼意思?
巴不得這個亡國之君的名頭按在自己頭上?
曹植近乎咬牙切齒地向曹叡說道:“陛下,臣愚鈍不堪,如何能繼承大統?且陛下尚有子嗣,萬不能如此。”
曹叡蒼白的臉上毫無血色,仰頭看著曹植,勉強說道:“國家破敗凋零,非有大才者不能居也。朕的子嗣,僅有穆一人爾。”
“臣不過是在家看書的閒人,何德何能可以承擔起挽救大魏於水火之中的重任?何況陛下還有兄弟在,東海定王前段時間不是已經從青州回鄴城了嗎?”
曹植堅決拒絕。
開玩笑,之前國家還算安穩的時候把他防得跟敵人一樣,現在國家快滅亡了才想起他,這不是找背鍋俠嗎?
曹叡聲音已經很微弱了,輕聲說道:“皇皇叔素來智謀過人,偽漢猖獗,此番雖是到了生死存亡之秋,大魏亦尚有二三十萬人馬,朕朕相信皇叔能夠力挽狂瀾,救大魏於水火之中。”
曹植搖搖頭,拱手說道:“陛下,如今大魏,縱使太祖複生,恐怕都不一定能扭轉乾坤,何況是我?而且按法理來說,臣也不能繼位,還是請陛下子嗣登基吧。”
自秦漢開始,繼承法就是父死子替,而不是兄終弟及,更彆說曹植還是曹叡的叔叔。
所以按照法理,曹植是曹家第二代,曹叡是第三代,曹叡死了,皇位就應該由曹家第四代繼承,也就是曹操的曾孫輩。
這也是為什麼曆史上曹家明明還有不少成年宗室,曹叡病重前,卻被迫選了年幼的曹芳當繼承人的緣故。
然而曹叡聽到這句話卻怒了。
法理?
在這個時候你跟我說起法理?
若你真在乎法理,當年又憑什麼跟我父親這個嫡長子爭奪儲君之位?
曹叡眼中露出一抹殺意,但轉眼想到自己在這個時候威脅,即便逼著曹植上位,等自己死後恐怕也控製不住他。
稍微猶豫,他便散去了那股凶厲,哀聲道:“皇叔.你應該知道,如今大魏已是危如累卵,要是選一個孩子繼承,恐怕大魏頃刻間就會崩塌。”
“唔”
曹植麵色沉吟,心中卻不置可否,曹魏的崩塌,關他屁事?
曹叡見他麵無表情,就繼續說道:“朕知道你心中有恨,但如今國家已危在旦夕之間難道你就眼睜睜地看著太祖打下來的江山,毀於一旦嗎?”
這是在打情親牌和苦肉計。
陳群也勸說道:“趙王,現在國事糜爛,南方咄咄逼人,非不能有明主繼承大統挽救江山。太祖子嗣中隻有趙王為天縱之才也,至於其餘子嗣,皆不在鄴城。何況陛下之子.”
說著他看了眼毛皇後拉的那個孩子。
曹叡一生當中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但他的子嗣都早夭,長子清河王曹冏前年夭折,繁陽王曹穆夭折於公元229年,也就是明年,幼子安平哀王曹殷生於公元231年,夭折於公元232年,現在都還沒出生。
毛皇後拉的那個孩子就是曹叡的次子繁陽王曹穆,曆史上他明年就夭折了,縱使現在還沒死,可他隻是個三四歲的幼童,基本上坐上了皇帝這個位置,跟葬送江山沒什麼區彆。
所以曹叡完全沒有選擇的餘地,陳群挑選曹植來,除了曹氏其餘宗室多不在鄴城以外,最重要的是曹植確實有才能,且現在正值壯年能坐穩這個皇位。
歸根到底。
世家大族們不在乎皇帝是誰,在乎的是自己的家族利益能不能得到保存。而他們與南方大漢有天然的利益立場矛盾,那自然隻能支持曹氏。
如今曹魏即便是江山破敗,搖搖欲墜,但因為世家懼怕南方的大漢剝脫他們的人口和土地,所以還是在對曹魏鼎力支持,就像江東世家支持孫權一樣,現在曹魏還有二十多萬人馬。
要是曹植能夠坐上皇位,並且依靠殘存的這些兵馬打一些奇跡般的戰爭,獲取喘息的時機,那麼曹魏未嘗不能苟活下來,江山就能得以保存。
但如果曹氏上了一個三四歲的皇帝,世家大族們用腳指頭想都知道曹魏要完蛋,還不如趁著現在早點投誠。
興許現在投靠過去,還能利用出賣曹家以及上繳絕大多數人口土地,得個一官半職換取家族有人在南方漢朝為官,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家族利益。
畢竟一個有才乾的壯年皇帝和一個三四歲的孩童皇帝,誰能穩定人心,不言而喻。
因此實際上以曹叡的聰明,臨死之前已經能夠想明白,要是他傳位給自己兒子曹穆的話,大魏肯定要亡國。
所以還不如把皇位讓給曹植,萬一他就保住了曹魏江山呢?
但他們這麼想是一回事,曹植現在願不願意接這個位置就又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