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
混沌初開,鴻蒙肇始,天地未分,如雞子般渾淪。清陽之氣上浮為天,濁陰之氣下凝為地,陰陽交感,萬物化生。道家修行,旨在逆天地之流,奪造化之機,以達超凡入聖、與道合真之境。《玉清紫虛證道誥》,集道家千年修行智慧之大成,以玄奧口訣為引,開啟通往玉清紫虛妙境之途,蘊含無上大道,為修真者之無上法門。
第一篇:澄心觀性誥
人心繁雜,如亂麻交織,妄念紛飛,遮蔽真性。欲入修真之門,先當澄心。尋一靜處,跏趺而坐,閉目斂神,摒棄外界諸般紛擾。心中念起,不嗔不迎,以旁觀者之態觀之,如觀飛花落葉,自然而然。心清則性顯,性明則道基可築。
“心若止水,念似飄萍。澄心觀性,真性自呈。”
此訣旨在使修真者明悟心為萬法之源,唯有澄清內心,方能窺見本性之光。如同渾濁之水,靜置沉澱,清水自現。修真者需於日常行止中,時刻警覺,守護此心,不令其為外境所染,如此,真性方可漸漸彰顯,為後續修行奠定根基。
第二篇:抱樸守真誥
樸者,先天之質樸;真者,本初之真性。修真之士,當抱樸守真,摒棄後天之偽飾與繁雜。以純真之心,體悟天地自然之道。心守一處,不為外物所誘,如嬰兒之未孩,天真無邪,與道相親。
“抱樸守真,心無雜塵。歸真返璞,道氣長存。”
抱樸守真,乃回歸生命初始之純淨狀態。在紛繁塵世中,修真者應保持內心之質樸,不被世俗之欲念所左右。如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堅守真性,使道氣常駐心間,滋養身心,為修行注入純粹之力。
第三篇:吐納靈息誥
天地之間,靈氣充盈,吐納之法,可采天地靈氣,養自身浩然正氣。於清晨日出之時,麵向東方,吸清氣入體,使清氣沿督脈上行,至百會,再下行至丹田;呼濁氣外出,濁氣自口中吐出,如雲霧消散。一呼一吸,綿綿若存,調和陰陽,滋養臟腑。
“吐納靈息,氣貫乾坤。吸清呼濁,身健神存。”
通過吐納靈息,修真者與天地之氣相呼應,吸納天地間之精華,排出體內之濁氣與病氣。如同天地之新陳代謝,使自身氣機順暢,陰陽平衡,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精神飽滿之效,為深入修行打下堅實之體魄基礎。
第四篇:周天循行誥
人身小宇宙,自有周天循環。任督二脈,如環無端,為氣血運行之要道。修真者以神為導,以氣為引,使氣沿督脈上行,過尾閭、夾脊、玉枕三關,至泥丸宮;再沿任脈下行,歸於丹田,周而複始,循環無端。
“周天循行,氣走龍蛇。打通任督,超凡入階。”
周天循行,是修真者激發自身潛能之關鍵。當氣在任督二脈間順暢循環,如同江河貫通,氣血暢行無阻,身體機能得以極大提升。此過程需修真者以堅定之意誌與敏銳之感知,引導氣之運行,逐漸打通周身經絡,為進一步修煉奠定經絡基礎,是邁入更高修真境界之重要階梯。
第五篇:煉精化炁誥
精者,生命之基,炁者,先天之靈。修真者節欲保精,以意導精,使精化為炁。精滿則炁足,炁足則神旺。通過特定之功法,使精在體內轉化為炁,充盈於經絡臟腑之間,滋養身心。
“煉精化炁,固精為基。精炁互化,神煥光輝。”
煉精化炁,是對生命能量之升華。修真者深知精之寶貴,通過節製欲望,固精養元,而後以意念引導,使精轉化為更為精微之炁。此炁充滿生機與活力,能煥發出精神之光輝,提升修真者之生命層次與精神境界。
第六篇:煉炁化神誥
炁聚則神生,煉炁化神,為修真進階之關鍵。修真者以炁滋養元神,使元神日益清明。於靜定之中,觀照內景,以炁為橋梁,溝通元神與天地。神炁合一,光明內照,元神漸顯神通。
“煉炁化神,炁神交融。光明內耀,元神煥榮。”
煉炁化神,是將先天之炁與元神相融合,使元神得到滋養與壯大。在靜定之境中,修真者以炁為媒介,連接自身與天地之能量,使元神沐浴在光明之中,逐漸煥發出強大之神通與智慧,為邁向更高修行境界做好準備。
第七篇:煉神還虛誥
神者,靈明之體,煉神還虛,使神回歸虛無之境。破儘虛空,與道合一,無我無物,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此時,修真者超越時空之限製,遨遊於太虛,體悟大道之真諦。
“煉神還虛,虛空粉碎。與道合真,超凡絕類。”
煉神還虛,是修真者突破自身局限,與道合一之至高境界。在這一境界中,修真者打破虛空之束縛,消除自我與外界之分彆,融入大道之洪流。此時,其生命形態與精神境界發生質之飛躍,超凡脫俗,成為與道同存之永恒存在。
第八篇:明心見性誥
心為萬法之宗,性乃先天之體。修真至深處,需明心見性。以智慧之劍,斬斷煩惱之絲,洞察本心,見自本性。本性如明珠,雖為塵垢所覆,然一經擦拭,光芒自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明心見性,慧劍斬纏。洞察本心,真性昭然。”
明心見性,是修真者對自我本質之深刻洞察。通過不斷修煉,提升智慧,以智慧之力斬斷煩惱之根源,從而明了本心,見到先天之真性。此真性乃修真者之根本,知曉真性,方能在修行路上不迷方向,直抵大道本源。
第九篇:陰陽調和誥
天地之道,陰陽而已。人身亦有陰陽,陰陽平衡,則生機盎然;陰陽失調,則百病叢生。修真者以陽補陰,以陰濟陽,使陰陽交感,水火既濟。
“陰陽調和,水火既濟。平衡身心,長生可期。”
陰陽調和,是道家修行之重要理念。在人體中,陰陽體現在諸多方麵,如臟腑、氣血、經絡等。修真者通過修煉功法,調整體內陰陽之氣,使其相互協調,達到身心平衡之狀態。身心平衡,則生命力旺盛,為追求長生久視奠定基礎。
第十篇:五行生克誥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相生相克,構成萬物之循環。修真者明五行生克之理,以五行之理調和自身臟腑。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生克,臟腑調和。順應造化,生機蓬勃。”
五行生克誥,教導修真者運用五行之規律來調養自身。通過理解五行在人體臟腑中的對應關係及生克原理,修真者可通過修煉、飲食、起居等方式,調節臟腑功能,使其相互協調,順應自然造化之規律,從而使身體充滿生機與活力,為修行提供良好之身體條件。
第十一篇:識神退位誥
識神者,後天之神,妄念叢生,遮蔽真性。修真者當使識神退位,元神主事。通過靜定功夫,抑製識神之活動,使元神逐漸顯現。元神者,先天之神,純淨無染,具大智慧。
“識神退位,元神顯彰。靜定息妄,真性之光。”
識神退位誥,旨在幫助修真者擺脫後天識神之乾擾。識神因後天之見聞、欲望而生,常常使人心煩意亂,迷失真性。修真者通過修煉靜定功夫,讓識神安靜下來,如同波瀾之水歸於平靜,此時,元神之光便能自然顯現,引導修真者走上正確之修行道路。
第十二篇:元神出遊誥
元神既成,可出遊天地之間。修真者以意念驅使元神出竅,遊曆山川河海,體悟天地之妙。出遊之時,需謹慎護持元神,以防外邪侵擾。元神出遊,可增長見識,積累功德。
“元神出遊,遨遊太虛。謹慎護持,功德自儲。”
元神出遊誥,賦予修真者超越肉體限製之能力。當元神出遊時,修真者能以一種更為自由之方式感知世界,領略天地間之奧秘。然而,元神出遊存在一定風險,需修真者時刻保持警覺,謹慎護持。同時,在出遊過程中,修真者可憑借元神之神通,救助眾生,積累功德,提升自身修行境界。
第十三篇:玄關一竅誥
玄關一竅,為修真之秘要。此竅無形無象,非心非腎,亦非口鼻。需於靜定之中,機緣巧合,忽然感通,玄關自開。玄關既開,天地真機,儘入吾懷。
“玄關一竅,妙在無形。靜定感通,真機自呈。”
玄關一竅誥,揭示了修真過程中最為神秘之關鍵。玄關一竅是連接修真者與天地大道之門戶,其位置難以捉摸,需修真者在長期之靜定修煉中,機緣成熟時,方能感通。一旦玄關開啟,修真者便能獲取天地間之真機,領悟大道之奧秘,修行之路將發生質之飛躍。
第十四篇:天人合一誥